周正邦再次嘆息,“教書難以養家,無人願教。學文無甚出路,無人想學。”

“何不提高待遇進行激勵?”

“額……”

周正邦鼓起勇氣,將他的難處說了出來。

石昌縣每年財政可收兩萬銀,這已是百姓所能承擔的極限,除了每年給大裘國歲供之外,剩下的一萬銀兩,就是所有府縣鄉鎮政務開銷了,這還包括官員薪俸。

給大裘國的歲供就是給陳瀟瀟的俸祿,這個太安公主就佔用了石昌縣一半的財政收入。現在石昌建國了,今後花費會更大,這點錢根本就不夠用的。

李秀娥當即表示,給太安公主名下的歲供轉至大滕國財政,對她本人,只需滿足日常生活就可以,無須再撥銀兩。

周正邦立即磕頭謝恩,替石昌百姓謝過王后。

談著談著,談到如何招賢納仕,怎樣配備文武官員問題上,周正邦又是愁眉不展。說是石昌縣境學文習武之風不盛,文韜武略之人更是難覓,班子難配。他曾去後官請奏國王,可國王甚忙,無暇顧及,讓他看著辦。

李秀娥知道國王在忙什麼,並非無暇顧及,這麼大事再忙也要過問,恐怕是他顧而不及,心裡沒想法,怕在臣子面前出醜,故而推脫,直接將皮球踢了回來。

李秀娥細想一番,讓周正邦莫急,先辦理目前力所能及的事,難事徐徐圖之。

有王后的安慰,周正邦頓覺心寬,連聲應諾,自當盡力,對王后之開明倍加恭維。

李秀娥讓他免了這些俗套,辦實事要緊,而他卻說恭維之辭發自肺腹。

又問了些其他情況,李秀娥索取了一份石昌縣地圖,便與小翠回到了太安府。

回來她沒有休息,讓小翠備了筆墨紙硯,看起石昌縣誌來,結合地圖,勾勾劃劃,做著筆記。

直到小翠喊她用餐,才發現這一天過去了。

每天早上除了去後宮一趟,看一眼那國王早早起來就去鑿木頭之外,李秀娥就悶在太安府,繼續看書謀劃。

國王裘開物從未踏入太安府,甚至都未出過後宮,朝也不曾上過一次,陳巧巧也未來看過李秀娥,倒是周正邦每日都會覲見一次。

除了向她奏報當前工作進展之外,還會請教一些問題。

問他為何不去奏與滕王,周正邦嘆息,國王忙於事務,不得覲見,還不如報與王后,王后還能指點迷津。

見周正邦對自己開始依賴,李秀娥便打算實施自己計劃。

她已經設計了一套宏偉藍圖,要實施必須得到授權,這權力來自於國王。

這一日,早膳後,李秀娥照舊前往後宮,看那辛勤勞作的國王。

裘開物叮叮噹噹忙得不可開交,看樣子似在設計一座樓閣。陳巧巧伺立一旁,不用宮女,她親自給滕王擦汗,兩人親暱並不避諱李秀娥。

對於李秀娥每日來訪,陳巧巧只是遠遠相視一笑,算是打過招呼了,而裘開物連看也不看她一眼。

今日李秀娥有目的而來,多待了片刻,在裘開物喝水休息之際,她便上前,面帶淺笑,說道:

“國王陛下,這樓閣設計的堪稱精美。不知是隻做個模型欣賞呢,還是要將其付諸實踐建造一個真正的樓閣?”

聞聽李秀娥讚美他的作品,裘開物這才正眼看過來。

“哦哦,難得娘娘讚賞,這是寡人的獨家創作。對於這個作品,寡人已考慮了好多年,做出來之後定當驚世絕俗。先做個模型,哪裡不妥再行改進。待我大作完成,我要在這石昌縣境尋一風水寶地,建一座亭臺樓閣,必將名垂千古!”

李秀娥見裘開物相當自信,便進一步說道:“這木質結構的建築要想流傳久遠,必當用些優質木材。不知陛下要用哪種木料?”

“我尊為國王,滕王的作品當然要用最好的木料,咱就用金絲楠木,整體結構不用一塊雜木。這樓閣建成之後,千年不倒,萬年不腐,自會千古流傳!”

裘開物慷慨激昂,眼望半空,好像他的閣樓已經建成一樣,就矗立在他的前方,似萬人正在仰慕他的佳作。

見裘開物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假想之中,李秀娥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