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下決心(第2/2頁)
章節報錯
元冠受相信,以万俟醜奴的戰爭嗅覺,他一定能察覺到這個機會,這是魏軍部隊為數不多的脫節。
為數不多,可能描述的都不太恰當,整個戰役期間,這是元冠受唯一的一次分兵。
其他時候,包括蔡佑組織的誘敵伏擊戰,背後的魏軍主力都是可以隨時支援的,不存在戰役脫節的情況。
其實回顧來看,整場征討高平軍的戰役,作為魏軍主要決策者的元冠受和李苗,打的都相當謹慎。
從各路兵馬彙集在涇州出發,到沿途補給點建設城寨駐守,再到高平城按兵不動,魏軍沒有露出任何破綻,沒有搞分進合擊給高平軍各個擊破的機會,這些都是吸取了正光五年魏軍大敗的慘痛經驗。
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也正是高平軍立足的戰術之一。
戰爭就是相互博弈的過程,在這個有規則的賭局上,有的人的籌碼豐厚一點,有的人的籌碼單薄一點。
籌碼少的人,總想著兵行險著搏一搏,萬一成了,那就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而籌碼多的人,則分兩種,一種是不懂飛龍騎臉怎麼輸,有本事你十七張牌秒了我,然後就真被秒了,比如官渡之袁紹,赤壁之曹操。
還有一種則是穩紮穩打,靠戰爭規則的運營,不給對手一點點翻盤的機會,比如曾國藩。當然了,後者所執行的戰役,過程可能就枯燥無味一點,畢竟,“結硬寨,打呆仗”可實在是沒什麼觀賞性。
然而就是這種沒有任何觀賞性的打發,卻是取勝的不二法門,不浪戰,不輕敵,不冒進,犯過的錯誤絕不再犯,吃過的虧絕不再吃。
這一次,到了最終的決勝時刻,元冠受決定不再給万俟醜奴任何翻盤的希望,他決定親率騎兵,與厙狄幹匯合,殲滅高平軍主力。
很奇怪嗎,一面說著不浪戰不冒進,一面又要拋下步兵,率領騎兵與敵野戰。
其實不奇怪,戰爭從來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沒有任何戰役可以複製相同的成功。想要殲滅高平軍主力,就必須要窮追猛打,這才是不給機會,而不是等步兵一起行軍到薄骨律鎮。
如果到了那時候,好的可能是高平軍徵募了更多計程車兵,經過短暫的修整訓練,這些士兵的軍心也開始穩固了起來。
壞的可能是,監視高平軍的厙狄幹所部,因為兵力不足,遭到了高平軍的突襲,元氣大傷或遭到一定損失。
“傳朕旨意,高平城內所有騎兵,餵馬披甲,隨朕前往征討薄骨律鎮。”
元冠受起身環視眾文武,緩緩說道:“眾卿努力,功成在此一舉,若今歲掃平高平鎮、薄骨律鎮兩鎮叛軍,明年,朕希望能在洛陽與眾卿大宴。”
皇帝的雄心是如此的不加掩飾,這讓文武官員的心頭火熱了起來,若真能掃平洛陽偽帝元子攸,將大魏江山重歸一統,那在座的官員,頭上的官帽子都得換個樣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