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出潼關(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問題要是問一般人,指不定就是一臉懵逼,事後還得抱怨上司問題多,我一個負責對接補給的,你問我這問題我上哪知道去。
可羊侃畢竟不是一般人,他井井有條地回答道:“回將軍的話,屬下聽潼關計程車卒說,偽秦王莫折念生派遣其弟偽高陽王莫折天生率軍進攻岐州治所雍城,雍州刺史元志,岐州刺史裴芬之被活捉。因此雍州、岐州的百姓數以十萬計,向東逃難到了長安。”
羊侃頓了一下,待眾人消化了一下資訊,才繼續說道:“鎮守長安的是吏部尚書兼尚書僕射,西道行臺元修義,聽說這位行臺是個酒鬼,喝醉了就睡,醒了繼續喝,能連喝幾天幾夜。因酗酒,患了中風,所以長安城群龍無首,也沒人敢負責去接收這十餘萬流民,這些流民大部分都來到了潼關外,打算先度過渭水,然後由龍門渡到蒲坂,去河東討生活。”
羊侃收集的資訊非常全面,讓元冠受對關中的戰事進展有了一個大概的概念。
岐州治所雍城在後世是陝西鳳翔,離長安已經非常近了,這些流民繞過了長安,打算去河東(後世山西),這一路的艱難可想而知。
至於那位連吃敗仗的雍州刺史元志,元冠受也有印象,他當初斬了廷尉評山偉在家養傷的時候,就聽說過雍州刺史元志隴口戰敗的訊息。
沒想到失去了轄地退到岐州的元志,這回沒跑掉,害得岐州刺史裴芬之也被莫折天生給連鍋端了。
“喝酒喝到中風...關隴局勢糜爛至此,關中的最高軍政長官竟然還有心思喝酒?”
元冠受不禁咂舌,這都是些什麼人啊。
他對北魏的官員能力和廉潔度本來是不報任何希望的,但是這也太離譜了。丟城失地的元志可以解釋為能力不行,鎮守長安的元修義,那就是純粹的擺爛了。
談話間,潼關守軍送過來的糧食、草料、熱水、帳篷已經鋪設好了,元冠受手下輕騎按照戰時的標準,開始下馬挖壕溝,砍伐樹木立營寨。
北魏行軍規定紮營時,外圍深溝要至少一丈寬,兩丈深,內側壕溝則可以減半。兩重壕溝後是第一道就地取材構築的羊馬牆,通常羊馬牆的構築材料是石頭,第二道牆壘則是以粗木為主體的營牆。
按理來講,不管多累,行軍完畢在紮營的時候都是要這麼做的。
只不過如今北魏軍紀敗壞,如果將領沒有強制命令,一般下邊計程車兵挖一條象徵性的排水溝,扎個籬笆似的牆也就完事了。
如果是大軍出征,戰兵部隊後邊跟了很多的輔兵和民夫,木料石料這些主體材料為了防止無法快速就地取材,都是由民夫和輔兵部隊攜帶的。
“走了一日,弟兄們都累了,壕溝營壘簡單弄一下吧,明日便入關了。”
元冠受考慮到身處潼關東側,處於北魏統治區的核心,應該是非常安全的,於是便下令讓手下簡單紮營,但是這一命令被韋孝寬反對了。
韋孝寬嚴肅地說道:“大兄,此乃戰時,非平日也。萬萬不可貪圖省力而輕率紮營,這些壕溝營壘,可是關乎到生死的,誰能保證夜裡不出意外呢?”
元冠受從諫如流,確實是他有些大意了,行軍打仗,有一點鬆懈,就有可能導致全軍陷入萬劫不復的死地。若是敵人技高一籌也就罷了,自己不小心給了機會,到時候又要去哪裡後悔呢?
如何紮營,就不需要元冠受操心了,有防守大師韋孝寬在,一切涉及到防禦的問題都可交給他辦。要知道,在歷史上著名的玉璧之戰,韋孝寬可是一人能守城擋住東魏二十萬大軍的,得此良將,完全不愁防守。
其實元冠受還是歷史學的少,他不知道,機緣巧合之下,另一位在宇宙大將軍侯景進攻建康時,守著建康城直到老死的名將,此刻也在他的隊伍中,正是中郎將羊侃。
元冠受下了馬,跟部下一起挖溝砍樹,也就是不到一個時辰,一千人馬就背靠著秦嶺大山,三面構築了一座營寨,如此方才安排了警戒輪班後,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