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政策的調整,導致發生很多情況,她必須得親自出面主持大局。

荊夫人笑著點點頭,道:“最近發展區那邊發展的是越來越好,這主要是歸功於將僕區法歸於小法,因為這導致不少逃逸的奴僕,都去到發展區。”

說著,她稍稍一頓,又道:“還有就是越地的戰事,也給我們帶來不少買賣,那公子蹄最近販賣大量的木材、皮革、玉石來我楚國換取糧草。”

謠言歸謠言,吵歸吵,鬧歸鬧。

但新法所帶來的繁榮依舊還在發酵。

尤其是最近僕區法的調整,直接導致楚國迎來一個人口流動的高峰。

大量的人口開始往發展區集中。

在任何時候這人口絕對代表著繁榮,沒有人口的地方,就談不上繁榮。

而幾個發展區原本都是荒蕪地帶,沒有什麼人,最開始是船塢將工匠吸引到那裡,再加上之後這船來船往,又陸陸續續引得不少商人入駐,開設店鋪。

這都是工作需求。

但是如今可不同,如今可是楚國的平民、奴僕開始往那邊進行遷徙。

而發展區目前又急需人力,這人遷徙到發展區,只要有把子力氣,就不愁找不到事做,可所做之事,多半都不是耕地。

他們吃喝拉撒,都需要購買。

這導致發展區的需求是日益增長,更多貨物也開始往發展區走。

其中就包括鹽。

姬定並沒有食言,此時將巴中的鹽運往國內,同樣有著巨大的利益,因為工商階級開始形成,他們代表著一個之前從未有過的消費群體。

一個良性的內捲開始形成。

而這個內卷將代表著楚國的經濟中心正在發生轉移。

而與此同時,鑄幣行業興起,大量的銅,開始在河道運轉起來,而銅的運轉,又代表著鑄幣作坊的興起,另外,齊國、魏國、韓國、鄭國,紛紛向楚國購買大量的原料。

其中最大的買家,莫過於鄭國的牙粉坊和墨坊,以及洛邑的黃紙作坊,而齊國也是大規模的從楚國購買皮革和木材。

而越國則是拿著木材、皮革去楚國交換糧草。

楚國貴族拿著越國廉價木材和皮革去齊國交易,從中大賺一筆。

這大宗商品交易開始在中原大地興起。

一波商業高潮已經是在孕育當中,且即將迎來爆發。

船隻確實給予商人帶來無限可能。

而由於楚國目前面前著分裂,導致繁榮之下,國內是冰火兩重天。

開放的縣城,是愈發繁榮,而封閉的縣城,則是日益蕭條。

而繁榮的地方,當地貴族都是支援姬定的,而蕭條得都是反對姬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謠言就顯得有些無關緊要。

說姬定通敵叛國,可是姬定給楚國帶來得繁榮是要遠勝於魏國。

這又怎麼解釋?

沒得解釋。

然而,楚國的繁榮,令西邊的秦國是憂心忡忡。

如今秦國是一腳陷入巴蜀的泥潭中,一塊美味的蛋糕,如今變得有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真是好生難受。

楚國雖然也陷在裡面的,但是那邊有鹽泉,如今楚國又拿下江州這個糧倉,不少貴族直接在當地種糧食,就地換鹽,然後販賣至國內,或者販賣去秦國。

而楚國士兵如今也都渴望戰爭,目前立下軍功就有土地,楚懷王都恨不得趕緊將那些土地給他們,然後發展成起嶄新的郡縣,這貴族的封邑,既然無法撤除,那哥就另起爐灶。

楚懷王也樂於見到經濟中心的轉移。

這時候,楚國地大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很多地方雖然無法耕種,但是可以做買賣,可以搞林木業。

這時秦國國內的保守派又站出來,表示應該從巴蜀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