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軍事的佈局只是輔助手段,不是為了進行戰爭,而是為了協助各地重新建立秩序。

清剿匪寇,安撫百姓,丈量土地,編納戶口……

繁瑣而又重要的議程到了最後,終於到了邊境問題。

與匈奴、百越的衝突,可能是唯一要動刀兵,有著進行戰爭的可能。

百越那邊,暫時不用擔心,除非天澤連收服整個百越的能力都沒有,那到時候就得衛莊出動大軍橫掃百越了。

“陛下,我大乾蕩滅六國,然天下尚未安穩。山東有變,關中之軍可順流而東,據敖山之饒,以御六國餘孽。然南北未定,北有匈奴,南有百越。當思危變。”

滅六國之後,楊神的官位體系制度也開始容納了大量的新血,有才能的晉升,有前科的被韓非下獄,最近韓非忙得頭髮都白了,估計命已經沒有幾年了。

逆鱗劍好像有副作用來著。

“卿有何策?”

楊神看著對方問道。

“關中北有胡苑之利,容畜者眾。大乾可安撫邊境的蠻夷部落,行懷柔之策,拉攏分化。再興榷場,以鹽、銅之物,換其牲畜馬匹,以服飾、器物之精美,以墮其心。久之,不戰可定。”

如今乾國內部還未整頓,就算是要對匈奴大規模用兵,也還不是時候。用這些計策,操作的好的話,可以暫時穩住邊境的蠻夷部落。

楊神卻是深深注視著此人。

“可。”

有人屯兵關外,圖謀造反,楊神對於一切鹽鐵銅的流向都非常關注,此人這個計策不可說不合適,但是楊神保有懷疑的態度。

明面上,他吩咐西廠和北鎮撫司嚴密監視此人,然後在明面上的暗地裡,吩咐逆鱗的殺手盯緊此人以及交易。

再在暗地裡,派出黑宮死士。

如此一來,除非這些人全部都被收買了,叛變了,不然楊神都不會被矇蔽。

此刻乾國正以無比高效的議程來統籌規劃著天下,然而這其中,還有一個最為核心的議題。

那就是該怎麼治理天下?

也就是郡縣治與分封制的爭端。

兩派的觀點各有道理。

一派便認為,天下之地,險峻窮富之異,民風俗情不一,不可一概論之,應當分封皇室子弟,前往齊楚等人心未服之地,安定地方。

一派的法家出身的大臣則認為,天下之亂源便在於分封制。縱然是嫡親血脈,過了幾代之後,他們的後代也會反目成仇,帶給國家相當大的威脅與混亂。

畢竟,周室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初周天子分封的時候,姬姓的諸侯國佔了絕大多數。

周室本想要以這些姬姓的諸侯國為屏藩,可後來,打得最兇的就是這些姬姓的諸侯國。

當年,讓周天子威信掃地的繻葛之戰,便是同為姬姓的鄭莊公弄出來的。

不過其實楊神早有框架和定論,直接套用模板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