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一統天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評判一個地方治理的效果,諸子百家的標準並不完全相同,就比如說法家和儒家,在一些方面就完全不同。儒家重‘教’,而法家則重‘法’,側重點不同,看待一件事情也完全不同。
而衛莊身為縱橫家,吸收了先輩的經驗,但並沒有拘於其中,他喜歡看人的眼睛。
從百姓的眼睛之中,衛莊可以看出許多。
戰爭帶來的悲劇沒有影響到地方百姓,相反,那些被打下來的地方,在短短几年內,已經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本是空曠閒置的土地,出現了園林、田地、房屋……所有的人都安居樂業,即使有著作奸犯科的事情,也很快被刑吏處置了。
他們的眼睛,有著衛莊以前從未見過的光芒,那大概就是名為希望吧。
這並不容易,起碼在衛莊看來,便是這樣。
所以乾王這樣的君王,才值得他追隨和為之效力。
因此,他才不疾不徐的帶著自己的師兄蓋聶去看看乾國的天下。
衛莊並不在意封賞的問題,反正肯定沒有封侯封王,大將軍之位已經無可再封,換成其他人可能要考慮卸磨殺驢,功高震主的問題。
畢竟,他可是一個人滅了六國,典慶都只是輔助作用而已,不過衛莊知道乾王根本不在乎這些。
……
乾國接下來真正要關心的是如何統治天下?
第一步,便是對於乾國最高統治者的定位。
乾國的統治者該如何稱呼?
這些日子,一眾學士考據古典,追尋尊號,於今日的朝堂上,終於有了結果。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他們討論了很久,終於在古籍之中找到了一個最為尊貴的名號“泰皇”,同時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
奈何楊神對這禮儀制度和尊號都看不上。
“本王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舊號難及。”
“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其他再議。”
“臣等拜見皇帝陛下!”
尊號已定,君臣之禮成也!
雖然天下已經一統,然而,接下來便不是高枕無憂。事實上,乾國初生,卻面臨著內憂外患。
北之匈奴、東胡,南之百越,以往被七國各自分擔的周邊壓力,現在全部聚在了乾國的肩膀上。
乾國雖然滅了六國,但對於六國的舊族還是很警惕的。也因此,在各地保留軍隊,還是有必要的。
而關中也是一樣。畢竟,就算不論山東六國,關中的北面,也面臨著匈奴的威脅。
該削減削減的,該留下留下的,剩下的便是乾國今後的軍事佈局,必須有著一個初步的議定。
此時乾國最大的軍事佈局還是放在了山東六國,至於周圍的匈奴、百越,都是在次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