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狩國南部的千歲、青葉、長都、安平、瑞穗、追分七城的開發受制於當地廣袤的針葉林問題,目前還比較緩慢。

雖然在石狩南部已經分別修築7座定居點,但是實際的糧食產出只有2萬石,尚不及南方膽振和日高兩國的6城的零頭。

這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秀家關於蝦夷地方開拓移民的放緩。

當然秀家早就在大前年給了他替代方案,那就是從朝鮮移民。

朝鮮這個國家非常有意思,時常以小明國標榜自己,但是卻只學到了明國的問題,對於明國的優點是一點都沒有學到。

你能想象當已經將科舉取士當做最主要的官員考核渠道的明國,與他比鄰,時常以小明國自居的朝鮮還抱著朝鮮版本的九品中正制不放嗎?

想要科舉,可以,但是你給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兩班貴族。

所謂兩班,是對朝鮮當局歷史上擔任過國王麾下文武官員後代的統稱。

什麼?你不是兩班貴族,就連捐的都不是?

那麼很抱歉,你連狗都不如。

這面說也不太對,畢竟兩班之下還有良人、賤人,細分則在兩班與良人之間還有中人、吏校。

兩班官吏的子孫及其家門逐漸也享受諸多特權和便利,而且以家門血統直接獲得官職的蔭敘制和特殊的科舉準備教育機關——私學的產生,使兩班家門越來越成為兩班隊伍的主要來源。

加上兩班家門又透過和王室及兩班相互間封閉的婚姻關係,日益成長為門閥貴族,使兩班也涵蓋了這些貴族勢力。

就這樣,兩班從最初單指文武兩班官人的官職概念發展到指稱兩班及其家門的身份概念。

這個時候豐臣秀吉還沒有開始侵朝,朝鮮政府還沒有因為軍糧籌措不足而開納科,因此兩班戶還是很值錢數量很少的。

要知道開了納科之後,在壬辰倭亂之後重新整理戶口之時發現,兩班戶的人口居然佔到了全國總戶口的三分之一。

說道這裡還有一個奇葩事兒

在朝鮮,賤民是沒有資格當兵了,想要當兵吃皇糧最起碼也是良民的存在。賤民本質上就是被上層階級壓迫的類似奴隸的存在。

這面看來是不是特別像中國的春秋時代?

從這一點來看,朝鮮與日本遣唐使來中國學回去了分封文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明明都是備時代所拋棄的文化,卻在他國大型齊道。

所以本質上,國家政權體制的建立還是人制,當建立者藏有私心的時候,不知會做出什麼千奇百怪的選擇。

回到前文我們說道在壬辰倭亂之後,朝鮮的兩班爆炸式增長,這樣不合理的結構必然會引發國政的崩潰,可是人家卻沒有。

其中的功勞全在過去一直執行的繼承法——從母法上。

說白了就是你的戶籍是兩班沒錯,但是你正室也必須是兩班,這樣生下的兒子才是兩班。

反之如果是身份低賤的妾室所生的孩子是不能繼承兩班的身份的,運氣好的被降為中人,給一塊地自生自滅。遇上刻薄的主母,縱然是兩班公子哥,成年之後活的還不如賤民呢。

而在朝鮮,納班只對男性開放,不對女性開放。說白了只有男的可以納捐成兩班,而女的不行。

那麼問題來了,哪有這麼多兩班大小姐給這群兩班大老爺們結婚呢?

而作為兩班貴族,特別是比較便宜的武班,你捐了之後是要服兵役的!

當時朝鮮的兵役內容很簡單,就是把你送到蔚山和釜山前線打倭寇,管殺不管埋,能活著回來算你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