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回顧蝦夷事(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秀家對藤堂高虎這個姐夫是比較滿意的,一來他能力出眾,算是戰國末期少有的可以獨當一面的武士。
二來現如今其在宇喜多家擁有2.1萬石知行,是家內新參眾筆頭,算是一方旗幟,將姐姐嫁給一個2萬石的大名秀家在面子上也還算過得去。
最重要的是,這本身就是一個政治聯合。
秀家需要透過婚約的紐帶將藤堂高虎綁在自己戰車上,不然以後即便有機會讓其帶兵出陣,秀家也不放心將這麼多軍勢交到一個外人手中。
而高虎也需要這樣一個政治聯姻,使得自己從一個外鄉人融入到宇喜多家家臣體系中去。
長船貞親與明石景親,原本都不是宇喜多直家的家臣,在透過不斷的聯姻之後,現如今不也成為宇喜多家家老眾的一員了嗎?
而對於藤堂高虎這樣的外鄉人來說,他與宇喜多家之間缺少一個紐帶。而蓮子就是這個紐帶,幫助他越過複雜的政治規則,直接以宇喜多家一門眾的身份參政,並晉升家老的席位。
對於宇喜多家的譜代家臣而言,容忍新參眾上位本是就是一種妥協,秀家刻意迴避涉及到他們的核心利益家老聯席會中去。
但是這樣的局面必然不能長久,秀家必須在陳舊的家老眾中摻入沙子,而娶了秀家姐姐的藤堂高虎就是這個沙子。
有了宇喜多家親藩一門這個身份作為掩護,也能讓那些將家老視作譜代家後院的武家接受這個現實,在不過分刺激他們的前提下,將藤堂高虎抬入家老格。
對於蓮子而言,同意是被視作政治工具,與其遠嫁他國,受其他家族的氣,還不如嫁在家內當一個高高在上的公主,更何況相比吉川廣就,藤堂高虎明顯更像一個潛力股。
綜上所述,秀家所安排的這個婚姻沒有一方利益受損,真可謂是一石四鳥的,互惠共贏的典範了。
藤堂高虎在回去之後,面色明顯不一樣了,鬥志也變得亢奮起來,引起了周圍其他極為新參眾的注意,主動上前詢問高虎“殿下找你什麼事情?”
只是這種涉及宇喜多家和蓮子公主清白的事自然不能在公開場合說,更何況這個事情只是秀家和自己之間交流的意見,禮法上面流程都沒走過,八字連“丿”都沒有,如何能被拿來說。
於是藤堂高虎隨便胡謅了幾句“殿下找我商議伊予地方評定的事宜。”就此糊弄過去。
實際上等到婚約最終確定被秀家公佈出來的時候,秀家將自己親姐姐下嫁家臣的舉動著實嚇到了許多人。
在藤堂高虎走後,秀家終於找到機會翻閱起了瀨戶家正送上來的《蝦夷攻略日誌》。
去年和今年都由於戰事的原因,使得秀家不能在每年年初的時候在岡山城與瀨戶家正碰頭。
而瀨戶家正又因為洋流和信風的關係,每年定點定時往返,不能耽擱。
這就導致秀家已經有兩年時間沒有親口聽取其關於蝦夷的報告了,但是秀家確實每年都有翻閱過他呈上來的蝦夷攻略日誌,並會在其後附上內容作為回覆交給他。
去年一年,蝦夷地方的發展情況陷入了停滯,與去年並沒有特別的增長,這主要是秀家減少了領民的本地領民的遷移。
畢竟現在的伯耆、因幡、贊岐、伊予四國,還有大片的土地沒有發開,領民都沒有主觀能動性去道偏遠的地方開墾新領。
還是在秀家強制遷移日蓮宗和切支丹的前提下,才保證了每年5000人左右的遷移規模。
根據瀨戶家正帶回來蝦夷去年的情報,宇喜多家的開拓隊目前只不過控制住了北海道後世石狩南部、日高西部和膽振大部的一塊區域。即後世苫小牧市附近地區。
這塊地區選的其實並不好,當地沼澤遍佈,即便是到了21世紀,這塊地區還有大片的區域用作於洩洪區,沒有進行有效的水利開發。
但是這裡卻是最靠近後世北海道中心地區札幌平原的登入基地,秀家最初選擇在這裡登入的目的,就是期望以此為基地向札幌殖民。
但是在其東北方卻有著不輸關東平原的十勝平原,這裡的產量佔到了後世日本糧食產量的1/10。
只是現如今受限於小冰河期的原因,這塊北方的土地,對於秀家而言像一個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想要在那地方耕種可不就是事倍功半嘛。
但是這塊地區並不是完全的無用。在是十勝北方與北見交界處,就是後世儲量極為豐富的鴻之舞礦山。
這個礦山是僅次於日本·菱刈金山和佐渡金山的第三大金礦,雖然相比前兩個金礦儲量和產量有些稍遜,但是這座礦脈勝在存金礦脈埋藏較潛。
傳聞即便是鴻之舞礦脈邊上的藻鱉川沿岸,拿著簸箕淘沙都能發一筆大財,大量的黃金隨著河水的沖刷被表露在河床之上,整個藻鱉川宛如黃金打造的一般。
雖然以上表述有些誇張,但也足以表現鴻之舞礦脈埋藏較潛,產量極大的特點,在開採的第一年就產出了1噸金10噸銀。
在其開採的58年中,有官方記載的數字就已經開採出了73噸黃金,更別說邊上子礦被人撕挖盜採的情況,實際開採量只會跟大。
要知道在當時日本的北海道,可不比日本其他地區,這裡是當時日本罪犯的流放地,後世更是直接採用朝鮮礦工進行挖坑。
這些人的人命最不值錢,日本政府也是直到二戰結束之後,才開始在鴻之舞加大投入,裝備工業採礦設施。
換句話說,在鴻之舞開採初期的年產1噸左右黃金和10噸左右白銀,全是憑人力開採而出。
僅僅是這些金銀就相當於日本80萬貫左右的等價銅幣,換算成知行幾乎等於一個德川家康時代關東八州的知行產出。
如何不讓人眼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