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顯然早就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

“洛陽宮室凋敝,若想要重建,還需要耗費不少人力物力,而且少說也是一兩年的功夫。

餘難道還要在建康府一直等下去?

倒是洛陽城外的龍門,已經修建了大量的屋舍,可以作為陛下駐蹕之處,不若就一邊修繕宮室,一邊讓朝廷駐紮城外,又或者餘可以請陛下先移居長安。

長安的新城已經修建的有模有樣,舊日漢家宮室也都囫圇完好,勝過洛陽。”

杜英是在關中起家的,未來肯定要定都長安,大家心裡都有數。

現在打著還都洛陽的旗號,把皇帝忽悠到長安去,自然也方便後續各項手續的操辦。

到了關中,那就是羊入虎口了,小皇帝也就變成無情的蓋章機器,杜英自然也沒有必要和在建康府這樣束手束腳。

郗超來回踱步,最終撫掌說道:

“雖然從洛陽到長安這一步略有些牽強,但至少從建康到洛陽這一步,現在直接推動也沒有問題。

還都,本來就是南渡開國至今一直掛在嘴邊的,皇室也不可能打了自己的臉,那豈不是違背列祖列宗的‘願望’?

因此推動還都之事,既名正言順,而且也可以幫助大王再漲聲望。

大王既然不打算走強權篡位的路子,那麼這聲望多漲一漲,總沒有壞處。”

杜英一攤手:

“司馬氏破壞掉的規矩,還要後人辛苦修補,司馬氏還真得謝謝本王啊。 ”

司馬氏以強權篡位、當街弒君,杜英想要糾正這規矩,重走以德行得禪讓的路子,自然就要給自己“加戲”。

因此奉司馬氏正朔迴歸舊都,這就是匡扶社稷、挽回天傾的股肱重臣、架海紫金梁啊。

所以到時候司馬氏將皇位直接禪讓給這樣有德有名望的人,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屬下認為此事應該分為兩步。”郗超建議道,“第一步是先穩住江左,一旦還都,整個建康府的文武百官都追隨北上,無疑也會給江左百姓一種朝廷即將拋棄他們而去的感覺,這樣反而不利於穩定江左,給那些本來就鼓吹大王挾持天子的世家以可乘之機。

所以應當推行的新政要儘快落實,尤其是屬下觀大王之前在關中的種種創舉,其中的‘恩科’有可借鑑之處,這樣一來能夠儘快遴選一批理解和支援新政的寒門和世家子弟為大王所用,二來也能夠表明大王培養人才一視同仁的決心,讓百姓意識到不管朝廷轉移到了哪裡,自己透過參與考試,都能夠進入朝廷。

所以山高路遠,朝廷卻就在那裡,並沒有離他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