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零章 第一次科舉(第1/2頁)
章節報錯
科舉制對於地方統治的一個重要維繫作用,就是讓每個地方的學子都有希望憑藉真才實學為朝廷所用,所以也就使得“龍生龍、鳳生鳳”的傳統和階級固化被打破,對於百姓來說,朝廷和百官雖然依舊高高在山,但是並不再是遙不可及,說不定今天村東頭的哪個寒酸書生,明日就能金榜題名、衣錦還鄉。
因此只要科舉制能夠運作的地方,就天然的形成向心力,讓百姓心向朝廷,也就會有書生不遠萬里的進京趕考,他們和朝廷之間,即使是千山萬水也不再是隔閡。
“第二步,則是趁著開恩科的機會,修繕洛陽宮室,只要能夠稍稍做個樣子即可,現在陛下年幼,還沒有開始幾次選秀,所以後宮的人數也不多,那些前代的妃嬪,也可以直接留在建康府,否則此地的宮室也都平白浪費。”郗超接著說道,“一次恩科,應當能夠爭取到一兩個月的時間,修繕出來三四座殿宇,足夠了。
不管大王最後是不是想要讓陛下移居長安,至少最後的一步必須要在洛陽完成,方才算是有始有終。”
杜英頷首:
“開恩科,可行也。而且以前以關中都督府自稱,所奉行的新政,都只是都督府一家之言,所以在名稱上都沒有什麼定論,之前說‘考核’、‘考校’者皆有,倒是可以趁著這一次機會,梳理過往考試的經驗,定下來一個不變的規矩,比如幾年開一次,一年何時開,以及如何層層選拔。”
之前的關中選拔考試,都是隻要透過書院的簡單初篩就能參加,說句難聽的,在人才緊缺的情況下,只要認字就能去考,回答問題稍微有點兒邏輯就能被任用。
大不了就丟到官位上再做打磨,總比位置空在那裡來的好。
所以其實也並沒有形成後世科舉制那種春闈加秋闈,三年復三年的固定流程——時間真的不允許啊。
而且杜英一直是臣下,在自己的地盤上搞這種違背朝廷制度的新政,尤其是關乎到了選拔人才,這就是實打實的培養自己的後備力量,若不是杜英的拳頭足夠大,朝廷怕不是早就已經收拾他了。
因此杜英也是能低調就低調,不搞什麼固定的章程,只看實處,能選拔上來人才就可以。
現在郗超的建議倒是給杜英提了醒。
現在杜英已經是堂堂攝政王了,新政已經被確定為朝廷的施政方針,所以直接將人才選拔考試變得正規化也在情理之中。
書院科舉制,將會帶著這個時代的人才選拔思路跨越整個盛唐,進入到宋元明清的成熟地步,尤其是杜英以快刀斬亂麻的形式壓制住了世家,更是讓科舉制不需要如同唐代那樣在短時間內仍然只能招到世家的人才。
“此事需要儘快拿定一個章程了,等羅含到了建康府,江左各地州郡開設書院,也需要為今年的考試做準備了。”杜英緩緩說道,“今年也不說是什麼恩科了,就當做是第一年正式的、以朝廷名義選拔人才。”
郗超眼前一亮。
恩科恩科,怎麼聽著都是朝廷開恩准許你被錄用為官。
但是正式的考試,那是大家憑本事脫穎而出。
對於現在人心惶惶的江左、依舊混亂的荊州等等來說,自然更願意參與到這樣的考試之中,尤其是一些本來有牴觸的世家子弟,也有可能會樂意參與。
說到底,誰不願意要個名聲?
朝廷開恩、違背既有規矩任用和朝廷求賢若渴,同樣的事,落在人的耳朵裡可就天差地別了。
更何況這是朝廷正式的第一年以考試製度招募人才。
所以能夠被選拔上的人才,到時候都能挺直腰桿給後來者說:
“我等是第一屆天子門生!”
誰不想爭一個第一呢?尤其是在這全天下都能參與的考試之中。
郗超負責參謀司,這科舉考試的事,郗超雖然很好奇,但是也不好參與,只好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