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緩緩說道:

“人逐利,此天性也,只能疏導,不可堵塞。

因此儘可能的提高官吏的待遇,且多多任用年輕人,與合理的調動、頻繁的監察以及聽從民意反饋相結合,判斷是公正還是不公。師兄意下如何?”

王猛頷首,補充道:

“至於律法方面。

戰事當前,則任何貪婪作亂、為禍一方、吃拿卡要、上下其手者,皆國之蛀蟲也,除之而後快,以正軍心民心。此亂世當用重典。

而和平之時,當張弛有度,雖皆不可放過,但也要依據律法而行,視其罪責高低而判。

現在關中律法在這方面還有缺失,未來還需要動用刑部修繕法律,並且單純依靠刑部和監察司可能還不足以承擔起從抓捕嫌犯到審訊論罪,再到最終判罰的整個過程······”

“廷尉?”杜英直接問。

王猛提出的這個問題雖然超越了這個時代,但是還沒有超越隋唐。

隋唐時的大罪要案,都是三司會審,即大理寺、刑部和御史臺。

如今刑部是刑部,監察司相當於有了更多實權而不只是風聞奏事的御史臺,但大理寺是不存在的。

大理寺的前身就是九卿之中的廷尉,只不過現在已經淪為榮譽官銜了。

王猛點頭說道:

“可以,以監察司負責查證、以刑部負責抓捕和最後的看押,而廷尉則負責中間的依法審訊,如此才能讓三個部門之間相互監督,避免勾結袒護。”

想要打通其中一個部門的關節,那有可能,但是想要拿下三個部門,那皇帝都可以考慮讓位置了。

“廷尉保留不變,另外設立大理寺,專職此事吧。”杜英緩緩說道。

像是大司馬、廷尉這些既然已經成為了榮譽稱號,那再拿出來賦予實權,今日是廷尉,明日就可能是司空之類的,保不齊折騰一通,變複雜甚至是亂套的還是朝廷官制。

冗官制度固然能夠讓朝廷保持足夠的官員儲備,需要用人的時候不至於捉襟見肘,但是養著這麼多人對於朝廷的財政賦稅本來就是巨大的壓力,即使是經濟雄冠歷朝的兩宋也受此拖累。

之前僑治制度下的東晉也有類似的問題。

既然要確保官吏隊伍的年輕化,那麼隨之對官職進行刪繁就簡也是理所應當的。

這些三公九卿榮譽稱號就當做是留給那些老臣們的恩榮,讓他們到了年紀就升到這位極人臣的位置上,乖乖養老。

願意留在朝堂上的,可以當個顧問,不願意留在朝堂上的,衣錦還鄉。

當一個朝堂上的主力是奮發向上的年輕人、朝氣蓬勃的時候,這些老臣們自己呆在這兒也會覺得格格不入,融不進去又把握不住,所以不需要送客他們也會自己乖乖走。

操勞了一輩子了,沒有人願意最後再給自己找不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