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四章 封賞(第2/2頁)
章節報錯
改變皇家誓言都可以不算數、誰的拳頭硬誰就能說話的前朝潛規則。
同時避免公侯橫行不如狗的現象。這種現象無疑會讓人們逐漸對封侯拜相、封妻廕子沒有興趣。尋常百姓會覺得那是權貴們的玩鬧,而權貴們也不會願意為此而拼命。
整個王朝的功勳激勵體系也就直接崩壞了。
封賞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是每個人到手的實權卻是實打實的,加之未來可期,又有誰會有意見呢?
——————
接受禪讓、頒佈封賞之後,朝廷並沒有一刻得閒。
新的秦朝,以長安為都,以洛陽為東都,以建康為南都。
六部之中,工部、商部再加上學政的班子,都主要設在洛陽,這考慮到洛陽通達四方、居中天下的地理條件,再加上龍門書院的建設,讓洛陽更適合作為經濟和文化中心。
當然,在建康另外保留一套班子框架,方便皇帝能夠南巡視察。
而長安作為龍興之地,也是政治軍事中心,同時都城設立在長安、面向西域,也表明了朝廷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國策方向,也在西方。
新政所向,就是機遇所向,天下已經有擅長觀望風向的商賈,收拾東西準備西行了。
而也確確實實是在杜英接受禪讓後的第二天,三萬王師按照早就計劃好的時間,更換秦軍旗幟甲冑、出征塞外,兵鋒指向西域。
桓衝在敦煌蹲了幾年,看著中原風起雲湧、煙消雲散,現在終於到了他施展抱負的時候。
朝廷這邊,則忙著籌備定都長安事宜。
杜英只是接受了禪讓,大家一股腦的改口稱呼“陛下”。但是實際上他的登基稱帝流程還沒有走完。
仍需要在新都祭拜天地,同時設立太廟、祭拜祖宗,才算是在法理上徹底將杜氏確定為新朝的皇室。
因此,封賞完群臣之後,杜英就直接啟程前往長安。
這一次,千軍隨同、百官扈從,也是杜英往返洛陽和長安之間最風光的一次。
寬大的馬車緩緩行在千年的古道上,漢魏的風光都化為塵埃,被車輪碾過。
杜英一身黑底龍袍,靠在車中軟榻上,看著參謀司最新送上來的軍隊整編、改制的方案。
簡而言之,整個天下兵馬劃分為戰兵和郡兵兩種,前者為招募制和終生制,數量少、專司訓練,在對外戰事中充當主力;後者為義務制,成年男子輪流服役,半屯半戰,負責協助對外戰事,主要負責防範內部叛亂,平時屯墾,戰時為兵。
當然這個屯墾,一方面是軍屯的維持,另一方面是地方基礎建設的施工。
王猛已經提出了十年內完善地方官道、興修水利、開墾湖田的一攬子計劃,單純把任務分派到各個郡縣,令其招募民夫,負責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顯然很容易出現配合問題,且進展也會有快有慢。
所以索性由朝廷出面,組織興修,又以組織度高、青壯年集中的郡兵為勞動主力。
對於這些郡兵來說,糧餉管夠,又是給家鄉興修設施,自然沒有拖拖拉拉的理由。
而以郡兵為工程建設的主力,其實也還是因為杜英的手頭上真的有這麼多郡兵。
如今秦王府治下的各路兵馬,邊境州府的直接轉為戰兵,而內地州府的戰兵,挑選其中精壯者去邊境置換那些年老弱小者,剩下的就地轉為郡兵。
這些新的郡兵,多半都還年輕,這些年又都在征戰的道路上,對於普通的生產生活已經不太習慣,貿然把人全部都放回去,散養一段時間,再組織起來重新訓練、從事工程建設,還不如就地直接專為工程部隊呢。
郡兵們對此自然也沒有意見,誰捨得軍中的高糧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