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偌大的草原,就是一個巨大的養蠱池,當最強大的那個遊牧民族誕生的時候,往往也是中原王朝噩夢的開始。

因此現在王猛看似在說一件很遙遠的事情,可是想一想漢朝建立之初的匈奴以及唐朝建立之初的突厥,都曾經直接威脅到長安。

而即使是有了簡易的火器,草原上的民族也依然可以利用其強悍的機動性成為中原王朝不堪其擾的夢魘,並且不得不為此多次興兵,比如明朝征伐北元以及清朝征伐準噶爾。

所以本著防患於未然的想法,此時主動插手草原上的事務,拉一派、打一派,維持草原上的均衡,並且緩緩積蓄兵力,為以後出動大軍征伐奠定基礎。

只有這樣做才能在長遠的時間內保證長安作為未來帝都的安全。

杜英問道:

“對付草原,師兄可有方略可以教我?”

王猛點頭說道:

“通使、通商、修城,三管齊下。

所謂通使,就是派遣使者前往草原各部,現在草原上具體是什麼情況,我們尚且還不清楚,之前有商隊前往草原,但也多半隻是和草原邊緣的部落交易,所以餘認為應該派人以朝廷的名義深入草原、探知敵情虛實。

當然,使者前去定然是帶著中原的物產以及通商的請求,甚至在商貿上我們可以做出一部分讓利,但和草原各部之間的聯絡不能斷,甚至要讓草原逐漸依賴於由朝廷掌握的商隊,從而主動向朝廷告知其遊牧的位置。

憑藉這些資訊,以後派軍橫掃草原,只要循著這草場位置行進,定然能有所收穫。”

不管是怎樣劍拔弩張的狀態,草原上和中原朝廷之間的貨物流通都很難斷絕,因為無論是草原上的戰馬還是中原的茶磚,都是雙方的必需,再加上中原的綾羅綢緞等等,一樣吸引著草原貴族,而廉價的牛羊一樣是中原的中上層所需要。

所以雙方的貿易關係並不單一,但之前多半都集中在邊境上和雙方腹地商賈都有聯絡的漢人商隊以及草原部落的手中,顯然一直存在“中間商賺差價”的問題。

王猛現在要做的自然就是收編這些中間商,打通南北貿易的路線,這樣既能夠降低物價,而且又能夠推動雙方開展更大規模的貿易,草原上正摩拳擦掌的各個部落自然不會拒絕這樣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至於最後的修城。 ”王猛接著解釋,“想要讓草原上各部直接死心塌地的歸降朝廷,並不容易,歷史上的匈奴也曾經和劉漢之間分分合合。一旦中原王朝失去維繫威嚴和征伐草原的本事,那麼這些遊牧民族拍拍屁股就會走人。

因此還是要向草原深處修建城池,就像是往年修築長城一樣。以這些城池為根基,一步一步的蠶食草原,收納周圍的遊牧部眾,教導他們漢家文字和語言,而對於那些不臣服的,則從城池出發,就近出擊。

與此同時,一旦周邊部落聯合起來有,那麼也能夠及時透過城池傳遞烽火,在長城內待命的大軍可以伺機出動,以避免如同以前那樣,草原騎兵從多處南下入寇,朝廷得到訊息的時候,其已經轉移,結果大軍追殺卻屢屢無所收穫。”

把整個預警系統向外延伸到草原上去並且長期維持,歷史上的歷朝歷代似乎都沒有這種做法,只有在短期遠征的時候會修建一些土木工事用於儲存糧草、屯兵戒備,比如永樂帝遠征漠北的時候,但是杜英很清楚這並非不可行。

一方面在於生產力的提高,如今杜英已經有了領先千年的工業和商業體系,連帶著發展的還有運輸體系,所以物資的生產和轉運,成本都會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