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四章 劉牢之的條件(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牢之打量著一唱一和的謝玄和郗恢:
“兩位既然早聞風聲,知曉敵意,又坐在此處,看來是打算先聲奪人了。”
開門見山,讓謝玄和郗恢皆微微錯愕。
郗恢正要看向謝玄,謝玄卻已開口:
“實不相瞞,壽春地小而兩淮地大,敵軍動則我軍只能坐困孤城,我軍動則敵軍便會疲於奔命。
所以如少將軍所揣測,餘此次前來壽春,便是想要集合兩地之兵,先往淮東戰一場。”
“切斷糧道?這怕是要讓大司馬暴跳如雷啊。”劉牢之笑吟吟說道。
若是換做其餘人聽到謝玄和郗恢明明手頭上的兵馬拼湊一下估計也就只有兩三萬人、除去留守城池的更是很有可能只剩下萬餘人,就這,還要去進攻淮東,恐怕覺得這兩個人已經瘋了。
但是劉牢之甚至連一點兒震驚的神情都沒有流露出來,那就說明劉牢之自己也有了類似的想法。
果不其然,劉牢之解釋道:
“餘率領水師在淮水和大海上往來護送商船,也看出來其中很多並不是單純的商隊,恐怕都是從江左向北方運糧的船隻,因此淮東的確是大司馬運輸糧食的重要道路。”
這話說的,郗恢和謝玄都忍不住在心裡暗罵一聲,既然知道這糧道重要,之前怎麼也沒有見你彙報上來?
摸清楚桓溫和江左世家之間的這些勾勾搭搭,可知道讓六扇門以及軍中斥候付出了多大的代價麼?
六扇門派人刺探這些訊息,可是不在明面上的,因此大司馬府察覺到他們的蛛絲馬跡之後,動手殺人、毀屍滅跡等等行為也不在少數,雙方暗地裡的“交流”從來都殘酷且激烈。
不過既然之前的事都揭過,那麼此時再表現出來不滿自然就不合時宜,更何況劉牢之光明正大的把這事拿到明面上來說,說不定也是在試探兩個人的態度。
一旦兩個人表露出來不滿,說明他們的一切態度都只是緩兵之計,那麼劉牢之肯定也會在之後雙方的合作之中慎重而為,留下戒備,這反倒是郗恢他們不願意看到的了。
因而兩人腹誹歸腹誹,表面上還是掛著笑容,不約而同。
在兩人之中,軍事問題上,謝玄顯然是佔據主導的,所以他不慌不忙的開口說道:
“若是有水師的幫助,那麼切斷淮水、將淮東重新收入囊中,並不難。”
劉牢之卻直接表示懷疑:
“淮東的駐軍應當在一兩萬上下,而且這只是直屬於大司馬的兵馬,再加上各地的郡兵、鄉兵以及世家們自己收攏起來的部曲,人數恐怕更是能達到三四萬······”
“三四萬頭豬,永遠都是豬。”謝玄直接打斷了劉牢之,打量著他,“若真是三四萬強兵悍將,恐怕你我都要寢食難安了,如何還有膽量在這裡觥籌交錯,談論如何切斷敵軍糧道?
兩淮本地真正的強兵悍將,其實都在兩淮將門的掌控之中,少將軍麾下計程車卒,想要擊破這些本地世家部曲,豈不是易如反掌?”
兩淮將門和本地世家一向不對付的根本原因,除了文武之間本來就在資源、權力上分配所得不同,很容易產生的矛盾之外,自然還因為兩淮的大部分可戰兵馬都掌握在將門的手中,而將門在歷次戰事之中皆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