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將定,還都之事,的確應當提上日程。不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再加上城內城外不知其數的世家、流民,以及府庫兵馬,如何北還,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不可能口頭說說就直接去做。

不如這樣,請秦王入朝,商議此事,再根據商議結果,選派人手,組成專門的衙部,負責此事,給出一個詳盡可行的方案。

與此同時,還應該派遣人北上洛陽,探查洛陽的宮城、皇城以及一應府邸官署是否還能使用,否則總不能讓陛下和宮人都居住在斷壁殘垣、萋萋荒草之間。”

阮寧愣了愣,倒是沒有想到會稽王竟然會直接答應,不過旋即反應過來,這林林總總的事情真的要是扯皮起來,恐怕能扯很久很久。

會稽王最擅長的是什麼?

是清談啊!

未曾入朝輔政時,會稽王可是江左有名的清談大家,到時候真的在朝堂上拉著杜英東扯西扯,從細枝末節討論到玄之又玄,只怕杜英也奈何不了他。

於是今日拖明日、明日拖下月,這時間就能一點點的拖下去了。

並且會稽王也的確指出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現在的洛陽,可適合作為都城?

經歷戰亂後的洛陽,宮城荒蕪、皇城破敗,杜英也一直沒有花錢整修,時至今日整理出來的不過一處偏殿而已。

在關中都督府的建設規劃中,洛陽和長安作為北方東西雙核,自然是以起家的長安為主,洛陽為輔,後者主要充當經濟和教育中心,依託天下之中的位置吸引人才、發展經濟,而前者作為杜英的基本盤,才是政治中心,也方便未來的帝國繼續向西域和草原擴張。

所以朝廷真的派人北上洛陽視察的話, 那麼看一眼就知道,現在的洛陽宮城,根本不適合遷都,少說也要進行幾年的整修。

看到阮寧錯愕,司馬昱頓時吃了一顆定心丸,洛陽那邊的情況,他雖然不瞭解,但是多少也能猜測到。

杜英起兵才幾年,關中新政推行也沒多久,他哪裡來的那麼多錢一方面支撐戰爭,一方面修繕城池、宮室?

而作為侍中,本來就坐在朝堂上的郗曇,此時微笑著說道:

“大王所言不假,還都關係到民生社稷、牽扯到朝廷威儀,萬萬不可馬虎。

且天下將定,並非天下已定。北方的鮮卑人猶然活躍在長城內外,草原上的柔然、鐵勒仍然還虎視眈眈、窺探雁門。更不要說此番平叛之戰,南中、百越等地蠻族都自以為朝廷空虛,恐多有異心,保不齊還會再生異變。

此時忙於還都,忽略了這些意欲害我、謀我之敵,豈不是捨本逐末?

所以餘認為,不如等四方徹底平定,胡酋首級獻於階前,再論還都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