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震動。

大家幾乎下意識的在心裡問一句:郗曇到底是哪邊的?

這怎麼直接開始幫襯著司馬昱說話了?這傢伙怕不是被杜英即將入朝的訊息高興的迷了心智?

事出反常必有妖,司馬昱和謝安自然不敢沾沾自喜,都盯著郗曇,果不其然,郗曇話鋒一轉:

“如今天下能征善戰之將,多在秦王府麾下效力,秦王本人橫掃六合、驅散胡塵,亦然是一等一的名將,因此這平定四周百蠻之職,秦王責無旁貸。

所以臣下認為,不如加秦王‘都督中外軍事’、“領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統率三軍、防備內外,則天下全定、還都洛陽,豈不指日可待?”

司馬昱和謝安面面相覷。

燕國的地圖可真短啊······這就圖窮匕見了。

一直以來,無論是桓溫的大司馬還是杜英的都督七州軍事,看上去名頭十分響亮,但是依舊有他們所不能直接掌握的地方。

大司馬是朝堂上的官職,雖然總攬天下兵事,但是想要名正言順的指揮一支軍隊投入戰場,自然還需要朝廷的允許,當然了,之前大司馬府屬下的荊州、淮西等軍也不會聽從朝廷調遣。

不過朝廷新招募的江左兵馬能夠在淝水之戰歸於大司馬的麾下,是朝廷下旨意,走了程式的,否則統帶這些新兵的多半都是世家部曲出身,完全可以抗命。

杜英這個都督七州就更不用說了,按理說只有他麾下那七州的兵馬需要聽從他的調遣。

但是這都督中外軍事就不一樣了。

中,中朝、宮中,指的是能夠指揮禁軍,稱為中領軍;外,外朝、外城,指的是能夠指揮整個都城除了宮城外的兵馬,稱為中護軍。漢魏晉三朝迭代,篡位者把握住了這兩個職位,就能夠把握朝廷、手攥皇帝。

昔年司馬師只是擔任過一小段時間的中護軍,就曾經扶持了大批親信,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現在杜英索要都督中外軍事的職務,明顯就是要整個建康府內外兵權,並且很明顯,杜英的這個“外”,遠不只是說的建康府外城,還是整個宮城、出了大司馬門之外的所有兵權。

因為這從後面的那個“天下兵馬大元帥”就可見一斑。

雖然都督中外軍事,也是之前沒有的頭銜,但是隻算是既有制度中都督某州軍事的延伸,但是那兵馬大元帥,卻是之前從來都沒有過的頭銜,讓司馬昱和謝安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這其中除了作為都督中外軍事的補充之外,還有什麼玄機?

現在他們處於極度的弱勢之中,手中所剩的權柄已經無多,因此著實擔心杜英又有什麼明搶暗奪的新花樣。

郗曇說出來這話之後,其實也有點兒小小的尷尬。

因為在阮寧遞交給他的杜英親筆信中,明確地表示,“秦王就應該和天下兵馬大元帥湊在一起才吉利”。

郗曇並不知道為什麼,卻也能夠隱約體會到這不過是杜英的惡趣味罷了,所以他也就隨口一提,正好以此試探一下朝廷的反應。

畢竟一旦承認了這兩個官銜,那就意味著杜英可以毫無阻礙的指揮天下每一個角落的兵馬,這其中顯然也包括此時仍然操控在朝廷和世家手中的建康府內外的兵馬,也就等於直接把兵刃架在了小皇帝的脖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