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零八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1/2頁)
章節報錯
將這一封公文一收,王坦之指了指旁邊那一封:
“刺史且看一看。”
王猛拆開這封王坦之口中的“壞訊息”,掃了一眼。
原來是桓秀已經做出決斷。
和王猛這個剛剛宰了他伯父的仇敵並肩協作,甚至成為桓家第一個投降關中都督府的人——桓衝屬於聽調不聽宣的特殊情況,也沒有人天真地認為杜英能夠調動桓衝前來中原作戰,兩人的關係更像是朋友而不是上下級——這對於桓秀來說顯然很難接受。
但是直接率軍投靠慕容氏,桓秀顯然也很難接受。
畢竟正如王猛讓阮寧前去桓秀軍中交涉,以及後來書信中所說的那樣,和胡人打了這麼長時間,口號也喊得震天響,結果現在卻投靠胡人,還是曾經為桓溫名義上之下屬、朝廷將領,現在卻直接豎起來反叛旗幟的慕容虔和慕容恪,桓秀就算自己能咬著牙接受了,也得考慮一下這樣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吧。
大司馬府原本佔據的道義、喊出的響亮口號,可都白費了,天下人只會把大司馬府也當做一個有野心、和胡人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還能和湖人同流合汙的軍閥而已。
這樣只會更加凸顯關中都督府的強大和偉大。
桓秀甚至有理由懷疑,王猛可能還巴不得自己投靠慕容氏呢,這樣也算是徹底把桓家的名頭弄臭了。
桓秀只是桓家崛起之後的第二代,現在二伯桓雲已死,大伯桓溫和父親桓豁的聯絡也中斷,桓秀一支孤軍困在鮮卑人之間,沒有叔伯們的指揮,他更不敢做出這樣自毀名聲的舉動來。
寧肯全軍死守祝阿小城、盡墨於此,也算是為朝廷效忠、為抵抗胡人竭盡全力了。
至少不會有人... ... ?
說三道四。
不過好在想要睡覺的時候就有人送來枕頭,濟南郡的慕容虔直接派人聯絡桓秀,只要桓秀讓出祝阿,那麼慕容虔也可以在濟南郡外讓出一條道路,讓桓秀追隨著琅琊王氏撤退的步伐一併向南撤退。
桓秀一時大喜過望,這樣自己就能夠不用陷於這兩難境地,自然滿口答應。
不過做人沒必要做絕,桓秀還是很客氣的答覆了王猛和慕容垂的勸降。
王坦之送上來的這封信,也正是桓秀的回信。
“顯然慕容垂也清楚桓秀不會投降,還擔心桓秀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降我關中。”王猛微微皺著眉,走到輿圖前,伸手在“祝阿”這個位置上敲了敲,“地方雖小,卻在腹心,慕容氏這一次交換倒也不算虧。”
沒有慕容垂點頭,慕容虔肯定不可能讓路。
說到底慕容垂這麼做也是為了能夠毫無顧忌的調動河北、青州兩地的兵馬,不用擔心自己空出來的城池又被人撿了便宜。
而之所以說青州兵馬也可以被調動,是因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晉末多少事】 【】
王坦之拿著木杆,落在兗州上:
“原本兗州局面,我軍完全佔據上風,成武和琅琊東西夾擊,之前就已兵敗孫盛後會師,意在北上。
孫盛龜縮徐州,難以寸進。
但現在先是琅琊王氏
南下泰山郡,王洽正在這裡招兵買馬,後是桓秀走一樣的道路南下,可想而知,雙方都剛剛被都督府擊敗,此時只怕是要一拍即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