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揚了揚手中的公文:

“大司馬根本就沒有強攻陳留,陳留守軍囫圇全在,現在睢陽已分兵接管陳留,陳留郡兵在郡守謝凌的帶領下,啟程北上。”

王坦之嘆道:

“孤城絕境,方顯英雄本色,之前還倒是此人只是尋常世家子弟,看來還是小覷了。”

王猛輕聲說道:

“畢竟是在河西敦煌風沙裡廝殺出來的,江南那綿綿煙雨下出來的紈絝,自是不能與之相比。”

自桓溫率軍向東越過虎牢關和鴻溝之後,陳留就變成了桓溫身後的一座孤城,守將謝凌卻並沒有投降的打算,一直率軍死守。

好在陳留這裡的兵馬不算多,但也夠用;糧草不算多,但也夠吃。

而城中的世家也都清掃的大差不差,關中新政也正在推行,百姓的日子剛剛有了盼頭,所以也正是都不期望事情有所反覆的時候,自然對於關中王師的守城行為頗為支援。

陳留城中上下一心,桓溫幾次攻城都未有取得進展,所以索性把陳留丟在身後,陳留被圍數月,城中糧草也漸漸不支,桓溫長期的襲擾讓士卒也疲憊不堪,多有動搖者。

但謝凌每日吃住都在城上,時刻關注著將士們的狀態,屢次扼殺這些心態的糾葛變化於萌芽之中,總算是穩定住了陳留的軍心民心,沒有讓桓溫找到可乘之機。

也因此,當桓溫大軍撤退的時候,杜英也頗為驚訝的發現,陳留城竟然還好端端的在關中王師的手中,其實杜英都已經做好了陳留城破的準備。

倒不是因為謝凌的忠誠不可靠,而是杜英對於陳留城內的百姓和士卒並不是很信得過,畢竟謝凌也是一拳難敵四手。

謝凌的成功,讓... ... ?

杜英刮目相看,陳留守軍人皆官升一級,旋即杜英就讓謝凌率軍北上增援王猛,為大軍先行,儼然也是期望著謝凌能夠在之後河北之戰中立下功勞。

對內能夠扛得住大司馬,對外能夠殺滅胡人,接下來快速晉升也不會有人有意見。

“後生可畏,餘可更得小心,不能有差池,否則反要為後生所笑。”王坦之感慨道。

王猛瞥了他一眼,不置可否。

能超過你王文度的人,世上也屈指可數,就別在這裡裝低調了。

眼見得天下一統已經有了端倪,王坦之顯然又開始想到“功高震主”、“猜疑不定”那一套了,畢竟他的出身擺在這裡,杜英不懷疑位置更高的王猛,但是可能會懷疑他。

就像是歷史上的漢高祖,一樣的知人善任、聽信諫,結果在立國之後,對於那些跟著自己起家的兄弟無條件信任,而對於韓信、英布等後來投靠,卻也立下大功的臣子多加猜忌?

誰知道杜英是不是又會成為下一個漢高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晉末多少事】 【】

畢竟杜英現在所攻佔的地盤,和當初漢高祖定鼎天下之前何其相似,因而這重合之下,也難免王坦之會有一些謀求後路的心思。

王猛在杜英那裡不可能是韓信,但是不代表他王坦之不會是。

看王坦之似乎渾渾噩噩的真的開始思考這些事,王猛無奈的輕輕咳嗽一聲,緩緩說道:

“仲淵曾經對餘說過,天下之大,向北過荒原不知其幾萬裡也;向東越大洋不知其幾萬裡也;向南入蠻荒不知其幾萬裡也;向西過西域亦不知其幾萬裡也。

因此窮

我等一生,或許都無從見天之盡頭,無從讓天下萬國來朝。華夏為天下之中,但是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有些事,是我們子子孫孫再去考慮的了。”

... ... ?

王坦之愣了愣,他其實是沒有料到,都督的雄心壯志竟然已經不在九州之內,而在天下之大。

若是天下真的有這麼大,那何處沒有容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