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三章 朝廷也就只敢來陰的(第2/2頁)
章節報錯
世家還是有許多的,只不過朝廷之前的軟弱早就已經讓他們失望——最終形成和大司馬府、都督府三足鼎立的局勢。
哪怕是朝廷這一足還稍顯弱小,其實也無妨,因為此次戰後,大司馬府和都督府多半有一方會因為損失慘重而實力更弱,朝廷只要聯合那一方,就能夠抗衡勝利者,形成昔年三國鼎立的重演。
奈何,桓豁很清楚,朝廷十有八九不會這麼做。
當了這麼多年世家的傀儡,又不止一次因為武將的背叛、胡人的南下牧馬而坐困孤城,現在的司馬氏皇... ... ?
族,肯定是能玩陰的就不玩明的,他們害怕扯出來大旗之後,響應者寥寥,反而因為把大司馬府和關中都督府定義為叛逆和敵人,引起這兩家的聯手圍攻。
杜英和桓溫無論如何打生打死,至少這兩家迄今為止都還以朝廷之臣自詡,並且也願意接受朝廷的封賞,甚至朝廷只要不是直接損害他們利益的旨意,他們也願意配合一二。
可是朝廷若要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那就要和這兩家劃清界限,等於朝廷直接把杜英和桓溫從朝堂上踹出去了。
這兩個都是何等梟雄人物,怎麼可能會不生氣?
現在的朝廷,恐沒有那個勇氣承擔兩人的怒火,尤其是朝廷會懷疑杜英和桓溫有沒有可能聯手進攻,先把朝廷滅了,再角逐天下,否則有朝廷一直在旁邊攛掇,大家都名不正不順,怎麼都彆扭。
因此朝廷所能做的,自然也只有有事沒事來撈點兒好處,今日撈到淮東,明日撈到荊南,說不定還真的能夠拼湊出來一個不需要看桓溫和杜英眼色行事的強大江左。
至於跳到兩人中間當和事老,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謝賢侄啊,這一次可要讓你嚐嚐教訓了。”桓豁冷冷說道,旋即回頭問隨行的行軍長史,“休整如何了?”
“江夏已是荊州地界,荊州出身的將士們求戰心切,淮西的將士們則似乎並不興奮。”長史回應。
桓豁這一次等於丟了淮西跑回來救援荊州,淮西士卒自然覺得這讓自己的家眷和財產都處於了戰火威脅之下,哪怕桓豁已經再三強調,苻黃眉率軍北上,不可能進攻梁郡和歷陽,也很難減少士卒們心中的憂慮。
尤其是再想一想自己要丟了家跑回來為保護荊州拼命,這一路狂奔更是累得半死,自然更是心有怨氣。
“傳令,此戰為先登者,賞賜翻... ... ?
倍。另外開戰之前,殺豬宰牛,振奮士氣。”桓豁吩咐。
接著,他看向軍中主簿:
“關中軍隊千里遠征,猶然士氣高昂,我軍不過轉戰兩處,就已厭戰頻發,平日裡計程車氣鼓舞調動,為何不見成效?”
原來,桓豁在審訊俘虜,得知關中軍隊的那一套平日裡潛移默化振奮士氣的模式之後,也有樣學樣,在自己軍中推行,奈何現在看來,不知道是這些隨軍主簿們消極怠工,還是另有隱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晉末多少事】 【】
主簿無奈的說道:
“關中軍隊是各地來的兵員,無論關中本地百姓,還是收攏的流民,全部都打散了重編的。
整編之後,又會進行長期的訓練磨合,讓士卒們之間產生不是表裡鄉親卻也願同甘共苦為袍澤的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