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三章 桓家子弟(第1/2頁)
章節報錯
宣傳,這是隨著關中報紙的作用逐漸凸現而為人所重視的一個領域,桓家之中少有的更擅長筆墨文章而不是征戰殺伐的桓秀自然最適合這個方面,一直以來讓關中這邊也感到頭疼的荊州和青州等地的報紙,就是出自桓秀之手。
桓溫拿出了桓雲和桓秀的組合,顯然既是因為這是絕對可以信任的,也是能夠兼顧文武,且或許還期望桓秀走到哪裡都能夠及時發動輿論作戰、收買人心,趁著都督府在河北立足未穩,抓緊搶佔道義陣地。
只不過桓溫還是有點兒低估這些年頻繁不斷的戰事給河北造成的巨大破壞了,尤其是之前慕容儁的十萬大軍南下,更是壓垮了河北經濟民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河北實在是赤地千里、一窮二白,所以當初關中六扇門才會那麼容易的就滲透進入河北,各地都需要丁壯耕作、維持生計,哪裡還管你這外地人什麼來路?
而後來王猛帶著關中王師和慕容氏會獵於滏水,其實等於是帶著關中、河東計程車卒和慕容垂所帶領的清河、渤海地區計程車卒以及慕容德帶領的幽州士卒開戰,等於一群外地人在鄴城打了一頓,本地人根本沒有參與其中,也無力參與其中了。
再後來,王猛主政河北,但是也沒有什麼建樹,一方面是因為群敵環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王景略想要治理好一地知民政,難道就不需要人手麼?
河北自然是找不到那麼多人為他所用的。
因此桓溫幻想著能夠在河北收攏一些本地人心,著實是想多了,這裡除了嗷嗷待哺的饑民之外,哪裡還有什麼民心啊。
“河北之慘狀,青州不可比,餘行走在這焦土之上方才知道連兩淮都算得上繁華了。”桓秀這幾日帶著一隊騎兵往來奔走,最終回見桓雲的時候,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桓雲此時正坐在中軍大營的輿圖前,身邊的親衛和幕僚們都在挽起袖子抓緊修葺沙盤。
沙盤這東西,古來有之,只不過有時候行軍打仗匆匆,再加上地形地勢本就不清楚,所以很少有行軍駐紮在何處都要堆砌沙盤的傳統。
關中王師在杜英的帶動甚至是命令下,算是第一個把這種傳統發揚光大的。
一開始的時候,關中王師的敵人們還會肆無忌憚的嘲諷,等到沙盤修築好了,又該開拔了,豈不是做無用功?
一直到看著關中王師在行軍打仗的時候往往對地形地勢頗為熟悉,無論進攻還是撤退,甚至作為外來軍都能展現出比駐紮本地的敵軍更加嫻熟的流程,穿梭在山野之間,彷彿他們才是這裡的主人。
這就讓大司馬府也提高了對沙盤的重視,桓溫和杜英一樣下了死命令,所以桓雲也不會違背。
至於幕僚們都要捲起袖子參與其中,則是因為······桓雲沒有回答侄子的感慨,掃了一眼沙盤,頓時不滿的站起身,抽出腰間的馬鞭,虛空揮動了兩下,鞭子發出陣陣破空聲,格外刺耳:
“抓緊,別磨磨蹭蹭的!”
桓秀皺了皺眉,欲言又止。
桓溫兄弟五個,的確是集各種性情,甚至可以說集各種奇葩性格。
桓溫本人自不用說,野心、陰險狡詐、善於用兵等等特點雲集一身,最後用“梟雄”兩個字來概括顯然是最合適的。
老三桓豁,行事穩重,而且文武兼修,算是一員儒將,桓秀的性情愛好頗有乃父之風。也因為穩重且能夠平衡文武,桓溫才讓他外鎮淮西。
老四桓秘,年少成名過於張狂,所以桓溫一直對他多有打壓,希望弟弟能夠意識到這天下還不是他桓家的天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