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踞有巴蜀的成漢,就是在關中南下的流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立國的李氏家族其實是活躍在關中和巴蜀之間的巴蜀氐人。

這種人群上的流動和融合,帶動著文化上的交錯和交流、語言上的同化和共通,當然也就給了六扇門更多滲透的機會。

之前的六扇門就是藉助這樣的人口流動滲透到了河北,現在也一樣是藉助北方流民的南下滲透到了巴蜀,自然而然為將大量有關於巴蜀的情報傳遞迴關中。

讓關中上下對於如今巴蜀內各方地頭蛇林立的情況有了初步的瞭解。

現在這些情報之中重要的,都已經羅列在了輿圖上。

杜英發出“蜀道難”的感慨之後,卻並沒有著急解釋為什麼自己認為蜀地並不需要動用大軍出動,他示意張玄之先介紹一下蜀地如今的基本情況。

“當初大司馬能夠輕易的滅蜀,主要是因為成漢後期的李壽、李勢兩代君主,一個多收苛捐雜稅,另一個則喜歡四處攻伐。”張玄之侃侃而談,“所以導致巴蜀本地的世家百姓、巴蜀群族和成漢立國根本的關中流民這三方之間矛盾加劇。

最終桓溫入蜀的時候,幾乎沒有願意為成漢效忠的。”

眾人會意。

成漢,可以說是自己作死的典型了,否則以巴蜀的地勢險要,桓溫入蜀又豈是那麼容易的?

而桓溫入蜀之後,雖然有了滅國之功在身,但是當時的他官職尚小,這一次屬於是賭了一把大的,結果大獲成功。

也是因為根本不具備割據一方、號令諸侯的資本,所以桓溫也並沒有趁機坐鎮蜀中、割據巴蜀的想法,而是迅速返回荊州,藉助自己滅國的威風將荊州徹底掌控住。

畢竟踞有荊州,才能夠向北窺探中原而向東飲馬大江。

若是桓溫真的在之後北伐氐秦成功,證明了朝廷戰勝不了的對手在自己這裡不過是土雞瓦狗,那麼巴蜀之地自然會歸附桓溫,而江左朝廷也做好退位讓賢的準備就可以了。

奈何桓溫在關中是勝了,但是勝利的果實卻讓杜英漁翁得利,以至於如今的巴蜀上下,對於歸附桓溫,自然沒有多大的興趣。

這應該是桓溫失算的地方,卻也是其本就力所不能及之處。

老不出川、少不入蜀,蜀地,的確會消磨英雄骨啊。

“自大司馬離開之後,鎮守益州的是南渡擁駕老將周撫,但如今其已纏綿病榻,命不久矣。”張玄之繼續說道,“昔日紛亂之各方,矛盾並未消除,而朝廷也不敢貿然派遣官吏,越過荊州而掌控巴蜀,因此對於巴蜀主要還是啟用本地官吏、以蜀人治理蜀地。

這就使得蜀地的大城鎮,多半都在之前隨偽朝李漢南下的關中流民將領掌控之中,這些流民將領不學無術,多半會選擇和本地世家合作,一方出兵,一方出官,共同治理地方。

而蜀地的鄉野平原,為數不多,多數也都在世家掌控之下,這是蜀地世家賴以生身立命之本。

但蜀地的山巒谷地,則多半都在蜀中各族的掌握之中。巴蜀諸族,人數不一而足,其中尤以賨人為眾。”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