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杜英可以料想到,以西域諸國的尿性,定然是在發現最強的幾個捱了狠揍之後,就會屁顛屁顛的開門投降,可是杜英想要的卻不是他們作為羈縻國仍然存在。

不過到時候如何料理他們,也得等桓衝能打贏了再說。

“另一路偏師呢?”杜英接著問。

“昔年,都督入涼州,順勢討滅吐谷渾。吐谷渾,鮮卑叛族者也,竊據山林、不成氣候,為都督所破,四分五裂。”桓衝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先介紹起了吐谷渾,“之後,其內也分為三路。

一路內附都督,遷移至湟水、涼州等地,休養生息,已化為都督府下子民。”

杜英頷首,在他的治下,都督府對於各族百姓一視同仁,政策上不偏不倚,甚至對一些窮苦的異族百姓也多有照顧,鼓勵他們內遷以及和漢族通婚。

都督府這樣做的目的,自然是抓緊消化外族,以補充關中蓬勃發展的經濟民生和頻繁對外征戰下,勞動力的嚴重缺失。

有錢花,沒人用,往往才是樂極生悲的事。

但在這些一樣流離失所的異族們眼中,能夠得溫飽、受教化,那自然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自然願意歸順都督府、和漢人融合。

因此這些人化為漢人,毫無心理壓力。

桓衝接著說道:

“還有一路則南下,沒入那雪原之中,不知去向。”

十有八九是被吐蕃各部吞併了······杜英心裡嘟囔一聲,也不知道現在吐蕃內部是什麼情況,但是杜英有生之年,絕對不能允許一個雪域帝國的雛形出現。

“最後一路,則是順青海道西去,沒入西域,應當遊蕩在天山以南。”

杜英會意,這也是吐谷渾人逃跑的常見路線了,歷史上唐軍滅吐谷渾,深入南疆萬里,等於兩軍天天在後世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賽跑,硬生生追上去斬將奪旗。

不得不承認,貞觀時期的唐軍,的確是華夏軍事的頂峰。

羨慕啊······

桓衝則解釋自己說這個的原因:

“屬下認為,如今都督已將吐谷渾納入麾下,待吐谷渾之子民如己出,且對青海道亦有重視,所以這些西去的吐谷渾部眾,應當沐浴王化、為都督所用!”

這一下,不只是杜英,身後默默聽著的閻負和張玄之等人都張大了嘴。

雖說師出有名是很重要的,但是桓衝這個名義,屬實是有那麼億點點奇特。

杜英也好奇的打量著他,其實出兵西域,拿著一個“收復漢家故土”的名義,就已經足夠了,漢家將士誰不期望著有這麼一個名留青史的機會?

又何必想這種歪七扭八的理由?

桓衝笑道:

“如此,可令數千吐谷渾兵馬為我所用,以千餘漢家兵馬駕馭之,走南路,沿崑崙而行,掃蕩大漠以南。”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