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五七章 憑本事搶的,有意見?(第2/2頁)
章節報錯
等等,好像本宮也是被這傢伙搶來的來著?
那沒事了。
新安公主悻悻的向前走。
杜英不知道這丫頭又在胡思亂想什麼,他們司馬家的人在這方面還是有特長的,大概是當傀儡當久了吧?
所以想象力比較豐富。
————————————
小姑娘的悶悶不樂,來得快,去得也快。
新安公主很快就帶著桃葉逛街去了。
杜英卻沒有再跟著她們一起,因為疏雨找到了他,表示有一個人要求見杜英,已經到距離長安城不足十里的地方。
桓衝,桓幼子。
所以杜英急匆匆的返回都督府。
桓衝,在關中的整個軍隊體系之中,顯然是很特殊的存在。
身為桓溫的弟弟,他率軍守著敦煌,眼巴巴望著西域,也為關中守著西大門,按理說大家應當感念他的“棄暗投明”,可是偏偏桓衝這人,在此之前就是非常有主見的,桓溫的命令他也不見的能聽,因此大家也難免擔心,都督的命令又能約束他多少呢?
更何況昔日桓衝往鎮敦煌,可不是投降杜英,而是和杜英約定好,他在敦煌,全力西向,並不會聽從杜英的調令率軍前往中原,所以不管關中前線吃緊與否,和他桓衝都沒有什麼干係。
但是杜英想要讓桓衝老老實實蹲在敦煌、不在背後捅刀子,還得保證對桓衝的糧草、兵刃等供應,且在大戰略上支援桓衝對於西域的攻伐。
因而在都督府上下看來,這簡直就是一份喪權辱國的條約。
桓衝霸佔著敦煌,聽調不聽宣,豈不是在敦煌就和土皇帝一樣?
不過桓衝的一些舉措還是打消了都督府上下一部分的疑惑,他在敦煌大力推行關中新政、開放貿易、開設書院,並且幾次三番請關中派遣官吏前往敦煌,協助管理民政。
都督府這邊自然是就坡下驢,從涼州就近抽調官吏前往。
涼州官吏,其出身兩極分化嚴重,一部分是因陳守舊的本地世家,對關中新政屬於是捏著鼻子承認的態度,另一部分自然是和杜家關係好的世家,現在搖身一變,成了從龍之臣,管他新政對世家制度有沒有好處的,以後大家就是勳貴了,這豈不是比世家更金貴的鐵飯碗?
所以後者對於都督府是堅決支援態度,自然也是抽調這部分的人前往敦煌,徹底接管了敦煌民政。
而桓衝在敦煌,只是厲兵秣馬,對本地民政不加干涉,反而主動把兵營挪出城池,還親自帶兵前去修繕玉門關和陽關,令這兩個已經荒廢久矣的漢代涼州門戶重新有了漢家旗幟。
桓衝的這般作為,漸漸地讓都督府上下對他調低了戒備。
這傢伙······當真是個妙人兒啊!
這句話,就是王猛哭笑不得之中,最終下的定論。
這一次桓衝前來關中,卻是其移鎮敦煌之後的第一次。
帶著百餘名騎兵,一路風馳電掣,幾乎跑出了六百里加急的速度,讓杜英都懷疑河西走廊沒有想象之中的那麼難走了。
至於桓衝來的目的,杜英當然也很清楚,其在敦煌窺探西域久矣,顯然覺得已經到了出兵的時候。
真正要出兵西域、翻越戈壁大漠,少不得還得關中提供糧草支援,所以桓衝需要杜英點頭。
馬停在都督府門口,桓衝打量著都督府門前矗立的一對辟邪,又看著並不算富麗堂皇的都督府大門,深吸了一口氣,翻身下馬。
恰在此時,杜英帶著張玄之、閻負等都督府要員,大步走出來。手機使用者看晉末多少事請瀏覽,更優質的使用者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