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八八章 雍州世家的訴求(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然也有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說一不二的,最典型的就是青徐世家,雖然作為主戰派,他們在朝堂上並不吃香,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在京口橫行,都督府能夠坐穩京口,也是得益於郗家對於京口的牢牢控制。
郗愔說要跟著都督府幹了,青徐世家上下齊心協力,便真的追隨都督府行事。
除此之外,自然也有混的比較慘的,那就是遷徙到襄陽的雍州和涼州世家。
當時中原戰亂,並非所有的西北世家都見勢不妙直接向江南跑路——晉朝朝廷的正統可是還一路退守長安的,大部分西北世家還都跟在朝廷身邊。
之後胡人叩關,西晉崩塌,大多數的西北世家基本上都跑到了涼州姑臧城,比如杜英的祖上,這也使得涼州一時間呈現出了從未有過的經濟和文化繁榮,這也是張家能夠屢屢升起稱王稱帝之野心的原因。
只有少數的西北世家,跑到了南方,再加上後來零零星星南下的,一併被安置在了襄陽,以此為南雍州。
然而和青徐世家到京口、陳郡世家到會稽,所面對的都是一片空白、沒有江左世家大規模的滲入不同,西北世家在襄陽,面對的是早就已經紮根數百年的荊州世家。
習家、龐家、黃家、蔡家等等荊州世家中數得上號的,都盤踞在襄陽。
所以面對這些外來戶,荊州世家們的第一反應顯然也是儘可能的排斥。
後來隨著北方胡人席捲整個中原,兵鋒已經直指南方,襄陽搖身一變也成了前線,整個荊州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向武昌轉移,荊州世家們也就漸漸放棄了對這些北來貂子的仇視,逐漸向南轉移產業,將襄陽讓出了一部分給他們。
不過到底是貂子和蠻子互相看不起,所以雍州世家和荊州世家有一些聯姻以及生意上的往來,最終還是尿不到一壺裡去,有一些能耐的雍州世家子弟,已經直接動身前往建康府。
比如杜陵杜氏南下的這一脈分支,甚至還在建康府混上了皇親國戚,可惜人丁不旺,已經絕嗣了。
留在襄陽的,雖然還頂著世家的名號,享受著九品中正制的定品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卻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在襄陽這等對峙前線,自己混的可能連其餘地方的寒門子弟都不如。
因而當關中都督府崛起之後,這些雍州世家的心思自然隨之活絡起來。
他們一直積極聯絡都督府,自然期望著能夠在都督府攻略荊州的時候獻上一份綿薄之力。
說到底大家都是關中人,出身杜陵杜氏的都督,也不會虧待他們不是?
且已經品嚐過不是寒門、勝似寒門的苦衷,這些雍州世家子弟們對於光耀門楣、重新成為豪門大戶,並沒有太大的追求。
他們只是想著能夠重返故土,並且最好是能在臨走之前踩一腳荊州世家。
出於這樣的心態,他們在和關中的聯絡上一向比較積極,只不過荊州世家那邊顯然也開始有所懷疑和防備,所以現在他們所能夠提供的訊息情報,質量也開始不可遏抑的下滑。
但有總好過沒有,六扇門作為“外來人口”,想要在本地建立起來情報網路,又談何容易?雍州世家至少提供了一個門路。
現在這個門路,對於六扇門來說,變得至關重要,因為顯然襄陽方向上能不能牽制住荊州水師,將會決定巴蜀方向的進攻能不能成功。
杜英方才所言,已經確定了一個基調,那就是關中王師會選擇從巴蜀發起主要攻勢,而南陽方向因為還有遮掩洛陽側翼的任務,所以便是能夠從許昌等地抽調、匯聚兵馬,也很難擔負南下的重任。
但重兵屯駐在襄陽以北,對於襄陽本來就是威脅,荊州世家和大司馬府都不可能忽略之。
“雍州世家這裡還是可以做文章的。”杜英緩緩說道,“關鍵還要看能不能用的好他們,或者說能不能給他們足夠的好處,這些世家怕也都是無利不起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