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六章 邯鄲學步(第2/2頁)
章節報錯
杜英則拿起來木杆在輿圖上指了指:
“就比如距離梓潼城不遠的常家塢堡,作為常家之前盤踞之處,就可以成為我們一個不錯的切入點,首先要抽調至少千餘名士卒,進駐塢堡、修繕防務,配合六扇門清掃有可能對我後續安排造成威脅的常家餘孽。
之後由都督府隨行官吏以最快的速度向當地百姓宣揚關中新政,禮曹會主要負責這些事,因為考慮到百姓讀書認字的機率都不高,所以戲曲童謠這些,都是比孤零零的張貼一個告示更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百姓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或者換而言之,華夏百姓們所追求的是什麼?”
說著,杜英看向張玄之。
張玄之沒有猶豫:
“自己的溫飽和子孫後代的成才。”
“不錯,生存和延續,是華夏民族古往今來的個人追求,落在誰身上都一樣。”杜英頷首,“因此只要都督府能夠在這兩個問題上下功夫,總歸是能夠讓百姓的生活有所轉變的。”
張玄之明瞭:
“都督的意思,是優先保證輕徭薄稅和學堂建設,前者可以讓百姓肩膀上的擔子減少一些,後者則可以讓百姓意識到,他們的子孫後代一樣有求學上進的機會。”
但張玄之話鋒一轉:
“若蜀中這邊持續輕徭薄稅,那麼此次軍費的開銷,只是依靠搜剿蜀中世家,恐怕入不敷出······蜀中戰亂多年,此地世家恐怕也沒有其餘地方那麼富足,所以最後還會是關中來承擔這些支出。
現在關中還需要保證河洛、河北等地的用兵,新政的推行、商貿的繁榮,其實也不過就是最近一兩年的功夫,屬下擔心若是這樣壓榨關中,會讓新政在這兩年取得的成就付之東流。”
換而言之,想要博取蜀中的人心,那麼就要“苦一苦”關中百姓,而關中百姓們心裡自然就會不平衡。
最早擁護都督的是他們,一直以來無條件支援關中新政的也是他們,為什麼最後吃苦受累的還要是他們呢?
因而張玄之不得不提醒杜英,如果真的要在關中和巴蜀百姓之間做出取捨的話,那肯定還是要優先保證關中百姓的權益。
這才是都督府的基本盤所在。
杜英搖了搖頭:
“現在關中新政的重要舉措,透過報紙的宣揚,天下皆知,餘又如何能對巴蜀差異對待呢?
與人恩惠難,但是與人結怨卻很容易,餘不能因為輕徭薄稅這一件事就得罪蜀中百姓。
至於關中財政那邊,也儘可能的不讓百姓承擔太多的損失。而應該如何做,這是留守都督府的人應該考慮的,開源節流,想要在一個沒有戰亂、一切都和平發展的地方掏出來錢財,有的是辦法。
爾等隨軍南下的官吏,則應該著重於想一想如何珍惜時間、從世家的手中把人心搶過來。
留給我們的時間不會很多,一旦察覺到我們步步蠶食的策略之後,世家肯定也會針鋒相對的採取措施,無論是儘可能驅趕百姓、隔絕雙方之間的來往,還是想辦法也把相同的政策推行下去,都會導致之後我們的工作很難做。”
張玄之卻微笑著說道:
“至少有一件事都督還是可以寬心的,關中新政所能做到的,不見得世家就能夠做到。關中新政做不到的,世家就更不可能做到。
因此相同的政策,讓世家學去了,也只是邯鄲學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