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方入蜀,劍閣是繞不過去的一條路。

除此之外,還有陰平道等等,都因為山路險峻、路途遙遠,只適合以偏師快速穿插包抄,不適合大軍前進,更不可能隨軍攜帶任何輜重。

所以杜英選擇的,還是劍閣。

走劍閣道,即從漢中經由先秦時開闢的金牛道抵達白水關,再經由白水關轉入馬鳴閣道,抵達葭萌關,最後再入劍閣道,抵達劍閣,越過劍閣,就可以抵達梓潼郡治所在。

後經梓潼南下,過涪城(今綿陽)、綿竹兩處城塞,富饒的成都平原,便展現在眼前。

劍閣,只是這條蜿蜒曲折卻直通九霄的蜀道之中的一處關隘,卻也是最險要的、無可迴避的關隘,且自設立以來,這裡從來沒有被攻克過,所以人們可以不關注白水關、讀不正確葭萌關,但一定不會忘記劍閣。

杜英此次南下,兵分兩路,杜英親自率領大軍走白水關、轉馬鳴閣道入蜀,直指劍閣

另外還有一路偏師三千人,由周隨率領,隨杜英抵達白水關之後,走江油步道南下,往江油關。

江油步道,同陰平小道,顧名思義,都是隻能讓人行進的山谷小路,多半就是河水奔流沖刷出的淺灘,所以車馬輜重一概不得過。

周隨若能抵達江油關,就直接威脅到了梓潼門戶,那梓潼守軍前出守衛劍閣頓時變得毫無意義。

因此這一支大家都知道一定會派出的偏師,能不能取得成功,其實就在於其能不能不惜一切代價、不懼一切艱辛,急速挺進到江油關下。

若能成功,則蜀地北大門洞開。

當然,箇中艱險,也毋庸置疑,且蜀地世家以及沿途的巴人各部,都有可能會出於種種利益考量橫加阻攔。

杜英選擇周隨,並不是因為周隨的能力有多出眾,而是因為周隨的忠誠顯然是完全能夠保證的,而且出身周氏的他,就算別的優點沒有,周家人一向在山裡討生活打磨出來的強硬性格以及對大山的熟悉,都可以讓周隨勝任率輕兵穿行群山的任務。

並且周隨還可以做到不惜一切代價、實現杜英制定的戰略目標。

抵達白水關之後,周隨向杜英告別,帶著三千兵卒消失在了莽莽群山之中,早就已經潛伏在此的六扇門,在此之前就已經把整個江油步道摸排過很多遍,他們會在周隨等人深入之後出現,引領他們南下。

而杜英也進入了白水關休整。

王師入關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全面接管了白水關的防禦。

不過在此之前,白水關本來也沒有多少兵馬駐紮。

這裡固然是蜀道北大門,但是距離劍閣還有遠,在梓潼有密集分佈的巴蜀世家和在宕渠等地有分佈的巴人各部,對於派兵把守遙遠的白水關並沒有多大的興致。

且此地扼守最寬闊、最常走的一條出蜀道路,三方的車馬人員都要由此經過。

因此一旦有人把控了白水關,勢必會引起另外兩家的強烈反對,這就讓白水關一帶直接變成了典型的三不管地帶。

好在這裡人員往來匆匆,很少有人停留,所以看上去破敗了一些,卻也沒有什麼窮兇極惡之人盤踞作亂——他們若是作亂,一樣會受到三方勢力的聯合對付。

“白水關簡直是老天為都督選定的絕佳落腳之處。”張玄之隨著杜英走入大堂,抬頭看了看,這裡的天花板上甚至還有一個不小的窟窿,可見已經年久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