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雍瑞,既要配合梁殊的工作,又要出面幫助韓伯安撫民心,還得儘可能的為世家的殘存爭取到一線生機,當真是夾在各方之間,看似左右逢源,稍有不慎就是左右不是人,所以滿臉糾結。

三人情態,落在杜英的眼中,杜英滿意的微微頷首。

至少說明他們是真的為了梁州生計用心了的。

瞥了一眼杵在廊下慢悠悠走來走去的王擢,這老狐狸才是真的來划水的。

不過杜英藉助的也只是他對於這一片的經驗認知,尤其是王擢在秦、梁等地的鄉野民間都流竄過,對於鄉野民生的瞭解反而有可能在很多城中世家之上。

王擢自然是知無不言,但是別的話也不多說。

已經平安著陸、就想著混日子安度晚年的這棵老牆頭草,自然是不願意多招惹是非的。

“梁州世家的處置如何了?”杜英問道。

“回都督,初步的判決已經呈遞都督,其中判斬立決者,十有五人,具體名單屬下已帶來。”雍瑞上前一步,遞上文書,“另外流放的數百家眷,已即日啟程,前往河西和河洛等地,聽從都督府的調遣。”

杜英微微頷首,他對雍瑞的辦事效率還是滿意的,這也說明雍瑞已經徹底倒向關中這邊,不打算做牆頭草了。

果然,想要阻止一個人做牆頭草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牆拆了。

沒有了梁州世家,雍瑞也沒得猶豫了。

杜英轉而看向梁殊:

“梁州世家的處置這方面的確還得需要掾史配合,但是通事館那邊的事,可也不能放下,餘還期待著能夠聽到通事館關於巴蜀的好訊息。”

梁殊笑著說道:

“都督真乃神機妙算也,的確有好訊息傳來,巴蜀那邊聽聞梁州變故,派人前來拜訪都督。”

“來者何人?”

“蜀中常家和王家的人。”

杜英這幾日也是細細翻看了蜀中豪族世家的資訊,頓時明白,這兩個都是曾經活躍在李氏成漢朝堂上的家族。

桓溫入蜀之後,這些世家都受到重創,朝堂上的自家子弟多半都被桓溫強制遷徙到了建康府去了,其中很多人現在混得都很落魄,其中就包括常家的常璩。

據說他在建康府受到江左世家的百般刁難和排擠,現在窩在家中正在埋頭著書。

如果杜英沒記錯的話,常璩所寫的書,就是華陽國志。

在後世,華陽國志是所存最早的地方史書,為西南地區自古以來就屬於華夏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

以世家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中的一貫做派,這些被強制遷徙到建康府的子弟顯然讓巴蜀世家元氣大傷,但是還沒有到動搖根本的地步,現在自然依舊是蜀中大戶,且因為和桓溫之間結下來的樑子,這些巴蜀世家對於晉朝的統治自然不感冒,猶以常家和王家為甚。

杜英出現在梁州,顯然已經在傳遞出杜英圖謀巴蜀的訊號。

否則杜英沒必要到這犄角旮旯來。

“巴蜀各家現在的態度如何?”杜英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