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殘部三千(第2/2頁)
章節報錯
“賢侄此言雖不假,但是我們也不是孤軍奮戰。”謝奕忍不住打斷杜英,“只要能夠向商洛方向派遣人手,定然能夠聯絡上徵西將軍,到時候內外呼應配合,甚至攻破藍田大營都非難事。”
“此時的徵西將軍,恐怕也在為缺糧而苦惱吧?”杜英皺眉。
這個問題,也是他和王猛之前討論過很多次的。
只不過沒有真正從謝奕或者別人那裡得知具體情況,他們兩個縱然能夠推算出來很多種可能,終究只是推算。
驟然聽到這個問題,謝奕的臉色一變。
作為桓溫的行軍司馬,謝奕當然很清楚北伐大軍的根本問題所在。
糧草!
糧草這種東西,是要看人數和相關聯的耕地數的多少的。
很不幸,南方的百姓人數實際上並不算非常多,晉室衣冠南渡,南渡的是世家豪門,在那種情況下,自然也就只有有權有勢的世家豪門才能尋覓到南下逃竄的道路。
戰亂轉瞬即至,有能力、有條件帶著自己的僕人還有眾多的佃戶等等一起逃難的家族又有幾個,能夠拖家帶口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說別的,當初杜陵杜氏逃難的時候,不也是把殷存等家臣都給丟下了麼,而杜氏同時丟下的僕從、佃戶等等,更是不計其數,不然也不至於等杜氏離開之後,這些人猶然還能匯聚在一起,建立起來一個少陵塢堡。
隨同南下百姓的數量很少,自然意味著北方的百姓人數實際上還是要優於南方的,只不過經過長期的戰亂以及分裂,北方龐大的人口或是被戰火所吞噬,或是因為分裂和割據而很難發揮出來真正的潛力。
等到北魏建立,北方開始趨於穩定之後,南朝自然也就喪失了最後的向北方挺近的機會。
歸根結底,南方的人口少,自然也就意味著在兵員、糧秣這些方面,沒有辦法和北方相比。
現在桓溫以巴蜀和荊州之力討伐苻氏秦國,固然能夠在兵馬上佔據優勢,但是糧草短缺的問題是如何也遮掩不住的。
桓溫想要取勝,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就是就糧於敵,搶奪關中等地的小麥夏收,透過奪取秦國的“六月糧”,達到“此消彼長”的效果不說,而且也能夠在接下來曠日持久的圍城戰中堅持下來。
歷史上的桓溫,就是打的這個主意,然而奈何苻健技高一籌,早早的對此做出判斷,所以乾脆不用氐人有限的力量和桓溫血戰,只是把長安城周圍的糧食給收割的一乾二淨,從而導致桓溫即使是看到了長安,也無力繼續進攻。
如果說對於東南王朝的王謝兩家會趁機撿便宜的擔憂是桓溫這一次北伐主動收兵的主觀因素,那麼糧食的缺乏就應該是難以克服的客觀因素。
歷史上的王猛意料到了這一點,所以他能透過三言兩語就直接讓桓溫刮目相看,引為座上賓。
而杜英當然是知道這件事的,兩人自然而然可以在此事上達成共識,才有了杜英如今的一問。
因為在他們看來,桓徵西之所以向前進軍如此緩慢,就是因為後方的糧草遲遲跟不上來,而現在前鋒進攻受挫,敵人氣焰正是囂張的時候,桓溫更應該抓緊進攻,透過自己優勢的兵力一舉壓迫氐人不敢造次,不然的話,周圍這些觀望的群雄還不知道會作何感想,軍中也會心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