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重回故地(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一舉,加強了各個關口的管制,還為國庫增收。
岸口稅,水上貿易視貨物多少,價值幾何,在貨物價值的基礎上收三成稅,此一舉對商人實在不利,但他同時放開了鹽、茶、布、瓷等物的交易額度,使商人自由貿易,大大增加促進了貿易發展。
同時,開通外邦互市,狹裕關成為互市的第一個試驗點。
稅繳得多了,但商機也更多了。
……
殷懷璽頒發的新政令,借鑑了史書,但朝代不同,國情也有所不同,也不能照搬全抄。
虞幼窈精通農、工、商事,這幾年在遼東,也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善舉,殷懷璽每每頒發新政,都要與她商議,聽取她的意見,之後集思廣益,與內閣大臣們一起商議完善,圍繞著“以民為本”的新政,這才得以施展。
接二連三的政令頒發,使大昭漸漸走向了正軌。
因禮部正在準備封后嘉禮,男女雙方在婚前不能見面,殷懷璽在朱公公的三催四請之下不得不回到宮裡。
虞幼窈派人往虞府遞了口信,打算回虞府一趟,她與虞氏的親緣關係,也是牽扯不斷,斷沒有回京,卻不回去走動的道理。
這一道口信,在虞府東西二府掀起了軒然大波。
立後詔書已經頒發,虞幼窈要回虞府,江氏當下就慌了神,去尋了虞宗正。
新朝初立,新皇又陸陸續續啟用了不少前朝的官員,尤大量啟用虞氏族人,將其放在朝中重要的位置。
虞閣老升任首輔。
虞善德欽點東閣大學士,直入內閣,並官升三品,任工部左侍郎。
工部掌興造之眾,主城池之修浚、土木之修繕,工匠之程式,鹽池屯田,堰決河渠,水利航政等工事,最講究實幹。
現任工部尚書,已經年愈五十餘歲,任誰都能看出,昭永帝是存了歷練虞善德的心思,只等著熬幾年資歷,掌握了工部事宜,就能接任工部尚書一職。
虞善德與人情達練,世故圓滑上稍有欠缺,但他深入民情,工部對他來說,是一個能大展伸手,施展抱負的地方。
從前在朝中的虞氏族人,也都得了重用,反倒虞宗正,歸京也有兩個月,卻始終沒等到啟用的詔令,一直閒賦在家。
因此,在聽說虞幼窈要回府,他不由精神一振:“雖然封后的詔書已經頒發,但嘉禮還沒完成,便也不好愈越禮制。”
意思是,禮數上沒有差錯就行了。
江氏得了話,這才定了定神,連忙下去安排。
待三日後,虞府東西二府一大清早,就敞開大門,灑掃門庭,估摸著到了時辰,虞宗慎就帶著大房二房一家老小,候在府外,迎接虞幼窈。
------題外話------
攤丁入畝,是在康熙時期萌芽,康熙在位時,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但實施攤丁入畝這一政舉的人是雍正,攤丁入畝直接動了所有貴族,土豪,士紳,地主的利益,只有百姓才受益。
雍正就是為了這一政舉,把朝廷上下不管是忠啊,奸的大臣,得罪了一個遍,把自己搞了一個聲名狼籍,還把自己操勞得英年早逝,雍正他死後,他兒子乾隆享受了老子的政舉成果,把國庫也豁豁乾淨了。
後來又被我們偉大的開國領袖實施了一個遍,更徹底,更全面,把地主,土豪,資本家按得死死的。
均田制起於北魏,是一項讓田畝歸朝廷所有,幫助百姓在很大程度上擺脫當地士紳豪強控制剝削的一種制度,一直沿用到唐代,到了唐中期就廢除了,後期少有用到,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一項偉大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