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尋仙(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果說硬要在戰鬥力方面非要讓武者和修仙者分個高下的話,陳風覺得其實還是武者更強,畢竟武者修的是自身,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都不會影響自身的戰鬥力。而修仙者對於外界環境的要求太高了,天地靈氣不足不行,天地大道變化了也不行。
如果還有人硬要說還有逆修大道的、還有以力證道的無上高人,但是這麼多修仙者裡面有幾個能做到這樣,況且若是真有這樣的人,不依賴外界的大道,那他和武者一脈又有什麼區別呢?
至於戰鬥力的問題,陳風同樣覺得不是問題,打不過境界相同的修仙者只能說明你練得不夠狠,如果你能夠修煉到拳鎮山河、乃至於拳鎮行星、拳鎮星河、甚至拳鎮宇宙的時候,誰還敢說你戰鬥力不行?如果一定有人抬槓的話,陳風不介意讓他嚐嚐達到拳鎮宇宙境界的拳頭有多硬。
當然以上這些都只是陳風做夢的時候想到的,其實從主觀上來說,他還是想當一個修仙者的,畢竟那樣多帥氣啊!
想象一下,一襲白袍,頭戴斗笠,腰懸利刃,然後腳踩一柄飛劍負手而立,飄然而至,這時何等的瀟灑!絕對可以引得一大幫美女追著他要聯絡方式。
這和修煉武術之後,一個身穿短打,渾身肌肉虯結,甚至會因為變強了而頭髮稀疏乃至於掉光了的形象比起來,戰鬥力低了點算什麼,還是修仙的賣相好。畢竟強只是一時的,但是帥卻是一生的。
所以說,現在練傳統武術只是權宜之計,只是為了強身健體,好讓自己身體更好,有這個基礎和自保之力,去更危險的地方尋仙問道。
然而真正的仙到底在何方呢?《黃帝內經》有云:“上古之人,春秋皆渡百歲而動作不衰。”可以想象,在那種生產力不發達,人連溫飽都難以解決,又因為戰亂、饑荒、疾病等使得平均壽命只有二三十歲的上古時代。
竟然還有年齡過了百歲,然後連動作都沒有變得緩慢的人存在。要知道,即便是以現在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科技發展水平,人的平均年齡也不過七十多歲。甚至不少人的晚年都是在病榻之上,身上插著幾根管子渡過的,不要說動作不衰了,恐怕就連自理都是個奢望。這樣兩相對比之下,如果還有人說上古時代沒有修仙者存在,陳風絕對第一個不相信。
但是,既然上古時期還有修仙者存在,那麼為什麼到現在仙人的存在只有在傳說之中才有,逐漸被人忘卻,甚至淪為笑談呢?
《皇帝內經》肯定是成書於皇帝時期之後,按照現在的專家考證,這本書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著出的,只是中醫前賢們假託皇帝問道之名,向人們闡述養生與中醫之道。
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古時代,最起碼也要是在周王朝之前了,不然按理來說,春秋戰國時期其實也屬於周王朝時期,總不能說同一個朝代,後期的人稱前期為上古時期吧!
那麼,《皇帝內經》記載的上古時期,其實無外乎這麼幾個時期,一個是所謂的原始部落時期,那會兒人類應該還沒有走到食物鏈的頂端,估摸著還會被猛獸們當做食物。那個時期的人連自保都困難,估計平均壽命也不會很長,應該是可以排除掉了。
第二個就是皇帝、炎帝、蚩尤等存在的部落爭霸時期,那個時候連年征戰,據說也出了不少的奇人異事,甚至還有傳說中的仙、神等存在下凡幫助皇帝。當然,根據神話傳說的記載,那個時候的人類也很強大,比如說蚩尤一方的,除了他自己實力強悍之外,還有七十二個銅頭鐵臂、刀槍不入的兄弟,還能御使各類猛獸出戰。
而且幾乎他們每次大戰都會打的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光憑人力怎麼可能會有這種大場面,至少陳風覺得那些人肯定都是修仙者。
第三個,那就是之後的三皇五帝時期了,那個時期據說是一個人神雜居的時代,甚至還有一株巨大的建木連通著人間和仙界,直到顓頊大帝下令砍伐建木,絕地天通,這才漸漸結束了人神雜居的時代。
第四個時期,就是大禹之後,將人王之位傳給了大啟,開創了夏朝,由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在那個時代也是經常有神仙之流出沒世間。乃至於到了後來的商朝,據說也是因為“天降玄鳥,落而生商”,也就是說整個商湯一脈都可能是半人半神的血脈。而再之後的封神之戰,更是各路神仙都出來了,哪怕是傳說之中的道祖也跳出來好幾個。那個時代,估計應該是整個古中國修仙這個行業最為昌盛的時代了吧。
自周王朝以後,人間的帝王就不再以人王自居,反倒是做了天的兒子,成為天子了。或許在那個時代,發生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大事了吧,甚至整個天地都出了大問題,也許就是這個大問題導致了世間修道成仙的人越來越少了。
再之後,世間所流傳的有關修仙者的傳說越來越少,或許東晉時期被道教尊為“小天尊”的葛洪仙師也能算得上是得道之人。但如他一般的修仙者們畢竟沒有前人那般毀天滅地的威能,甚至就連長生也做不到。畢竟在這個時代流傳最多的還是尸解成仙以及兵解成仙等需要放棄肉身,追求元神永生的成仙方式。至於傳說中如同上古時期一般肉身白日飛昇的真正大神通者,幾乎已經沒有記載了。
也許在那個時代,修仙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追求長生了,或許已經成了一種象徵意義,一種遙不可及的追求。就如同“仙”這個字一般,左邊是“人”,右邊是“山”,根據古籍中的記載,“仙”的意思其實就是“人隱居在山中刻苦修煉”。但是如果“仙”表達的意思真的只是這樣,為什麼一定要躲在山中才能苦修呢?難道在萬丈紅塵之中就不能修仙了嗎?“仙”究竟代表的是“人在山中方為仙”,還是“上山為仙,下山為人。”?
或許那個時候的修仙者們已經發現天地出了大問題,想要成就仙人長生不朽已經是一種奢望了吧!也就是在這幾個時期,道家內丹、外丹一脈大為盛行,人們逐漸開始追求利用外在的道具,例如仙丹來成仙,以追求長生與不朽。就如那一心要追尋海外仙山的秦始皇,又如往後一個個朝代為了成仙,不惜吞食含有大量重金屬的所謂“仙丹”的帝王們。
陳風倒是有些不能理解,既然能夠成為皇帝,肯定是受到過嚴苛的教育的,不可能三言兩語就會簡單的被所謂的方士們所哄騙。也許古代真的有吃了仙丹後成仙不朽的人存在,只是那些帝王們無緣求的真正的仙師與仙丹吧。
至於可以找到的有跡可循的最晚的古代修仙者,陳風認為應該就是張三丰了。張三丰這個人據說到了三十多歲的時候才開始練武,然後觀龜蛇二勢創出武當一脈的絕學。最後,根據他的門人弟子的記載,他足足活了有一百二十多歲,甚至可以說他的生命軌跡橫跨了一個世紀,宋、元、明足足三個朝代。
要知道,在那個時期,外族蠻夷入侵,華夏大地神州陸沉,普通漢人的生活可以說是朝不保夕,即便張三丰是道士,但陳風並不覺得他的生活條件會有多好。
在那樣一個生活條件極差,風雨飄搖的時代,他還能活一百二十多歲,陳風覺得要不然他就是暗中獲得了修仙法決,可以修仙了,要不然就是真的天賦異稟以武入道,逆修成仙。甚至一百二十多歲也不是他人生的終點,據說他最後也是白日飛昇,整個人舉霞而去。
之後的明清時期,陳風也在同時期一些志怪的古籍上發現了修仙者的蛛絲馬跡,例如當時的武俠小說《七子十三生》,就記載了一些可以吐氣殺人,練就劍丸的劍修一脈高人。但是這畢竟只是古代的小說之中記載的,萬一那個作者也是和現在的玄幻小說寫手一樣,只是憑藉一些傳說編造出修仙者的故事又該如何?
所以陳風姑且就認為或許明清時期也有修仙者,但是因為未知的原因,他們根本無法修煉到高深的境界,甚至神異不外顯。因此,在幾乎看不到希望的情形下,修仙的人越來越少。
至於現代,陳風覺得在現代化的槍械及重武器,乃至於毀天滅地的核武器的洗禮之下,恐怕大部分的修仙者都會失去信心,畢竟修為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話,恐怕連普通的子彈都不一定能抗住,更不用說近乎神通的導彈武器了。再加上現代科技的發展,令人們的生活越發的方便快捷,飛天遁地也得以實現,就連衝向宇宙也能藉由科技實現,恐怕可以耐著性子去尋仙問道的人越來越少了,甚至可以用舉世都找不到一個修仙者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