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道是瘋了嗎?竟然敢如此大幅降低賦稅!

武德九年,大唐建國也才九年。

在大唐北邊,北地突厥每年大大小小戰鬥不下幾十次;西域諸國,吐谷渾和日益強大的吐蕃蠢蠢欲動,邊境摩擦越來越頻繁;四川和嶺南,西南獠人不斷在招降和叛亂間反反覆覆,李唐對其控制力幾乎到了冰點。

還有南邊的馮盎,佔據廣州、蒼梧(今廣西梧州)、朱崖,自稱南越王,後來見李唐攻克平定二十州,佔地方圓數千裡,才假意歸順李唐,被李淵任命為上柱國、高州(今廣東陽江)總管,封越國公,並任命馮盎之子馮智戴為春州(今廣東陽春)刺史、馮智彧為東合州(今廣東雷州)刺史。

嶺南道就此劃入大唐江山,可是,嶺南這大好江山真的是李唐的江山嗎?馮盎這位上柱國從歸順朝廷伊始,既沒有交出兵權,又不上交稅賦,連進長安朝拜都沒來一次,嶺南道幾十萬百姓只聞南越王的威名,何曾聽到過一個“唐”字。

還有東北之地,室韋,靺鞨,契丹磨刀霍霍,跟著小可汗阿史那·什缽苾(突利可汗)貪婪地瞄著幽州,時刻想著南下,要不是有羅藝在幽州坐鎮,李唐的東北門戶哪日不是岌岌可危。

這樣危如累卵之際,李承道竟然敢大幅降低賦稅,他不怕已經被掏空的國庫連軍隊餉銀都發不出嗎?更不要說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已經破產的國庫如何接濟受災的災民了。

百姓得利有何用,哪朝的開國皇帝是靠給百姓謀利來打江山的?

裴寂,王珪,甚至連魏徵都想不明白李承道這麼做到底是為什麼,難道降低賦稅的目的只是單單為了推行唐幣?

如果是這個目的,李承道也大可以緩緩行之,為何還要如此大刀闊斧,這賦稅一旦減下來,再想漲上去,那民怨可就不得了了。

“此事就全權交由你負責,裴閣老,你看如何?”

三人正在恍惚間,李承道輕咳一聲,把三人的思緒重新喚回。

“老臣遵旨。”

裴寂拱手施禮,這任務對他來說並不難,按李承道的條件推行,百姓得了實惠,世家得了兌換唐幣的暴利,連朝廷官員都因為薪俸的提升而不會陰奉陽違,可謂是皆大歡喜。

而且換句話說,李承道也沒讓你一定要用唐幣啊,你覺得不想用唐幣,那你還是用銅幣就好了嘛,只不過用銅幣就沒那些優惠政策罷了。

這樣的事,推行起來有何難?

但世上真的有十全十美,利益均沾的事嗎?直覺告訴裴寂,絕無可能,但他又說不出哪裡不對。

“裴閣老的事交代完了,接下來是王閣老。”

李承道笑著看向王珪。

王珪,唐初四大明相之一,而且是李建成的軍師,可以說他身上完完全全打著東宮的烙印,這也是為什麼李承道要把他和魏徵招入內閣的原因,這是功臣啊,這樣的功臣如果不進內閣,東宮下面那些忠心耿耿的將士們會怎麼想?

難不成大家跟著你拼死拼活,結果你得了天下後,摘果子的變成了其他人?如果這樣的話,那我為什麼還要跟著你混?

但其實現在的王珪和魏徵是不適宜進內閣的。

北宋名家曾鞏曾評價唐初群星薈萃的人才,曰: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字,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勣、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其中說得很明顯,魏徵和王珪更擅長諫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