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那他的學業呢?”李建成略一沉吟,想了想,繼續問道,“王通乃是當世大家,向來以治學嚴謹著稱,弘文館的那些謀士好多都是出自他門下,他怎麼允許承道到處跑?”

鄭觀音輕蹙的秀眉舒展開,似乎想起什麼,露出一絲滿足的微笑:“王先生對承道評價很高,說承道乃是狀元之才,四書五經一點就通,不僅對古人的經典瞭解透徹,還能破舊立新,提出自己的觀點,乃是先生教過的學生中,最出色的一人。”

“哦……”

提到李承道,李建成似乎也有點開心起來,自己這個兒子的本事他身為父親最為清楚。

從小到大,李承道展現出遠超一般孩童的智慧,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千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時精通詩詞歌賦。

到他八歲之時,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先生可以教導他。就是這個時候,李承道第一次向李建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並說要自己建立青雲學院。

李建成原本以為李承道是為了好玩,只要勁頭過了就會放棄,加之李承道的確才學出眾,他尤記得當年李承道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直接把當年中秋節的無數才子震得不敢落筆的景象。

所以就答應下來,並當場賞賜了李承道一千貫銅錢作為啟動資金,讓他自己組建青雲學院。

讓李建成沒想到的是,青雲學院建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解決了大唐無數人的溫飽問題,讓整個長安為之一振。

武德三年冬,青雲學院成立的第三個月,李承道與三名出生農村的十幾歲孩童提煉黑石,製作出名為“焦炭”的東西。

此物只要一經燃燒,就能提供源源不斷的熱量,既可以用來煮飯燒菜,又可以煉製鐵器。而且這焦炭產生的熱量非常高,遠遠超過燒碳的溫度,讓鍛鐵的時間急劇降低,堪稱神器。

東宮在長安有自己的鐵匠鋪,以前一直是去平民那裡購買燒好的木炭用來鍊鐵,後來焦炭出現後,便迅速改成了溫度更高,用料更少,價格更便宜的焦炭,鍊鐵的速度直接成倍得縮短。

當時李世民還在外面打仗,李建成坐鎮長安,源源不斷提供各式兵器,焦炭功不可沒。

李建成得知焦炭的功用後,嘖嘖稱奇,但因為市面上焦炭的產量非常有限,他就想著把煉製焦炭的技術拿過來,結果找來找去,最後發現這東西最先竟然是在兒子的青雲學院出現,並且市面上的焦炭都是青雲學院中的學生煉製後,他當場就懵逼了。

事後找到了李承道,僅僅八歲的李承道竟然一板一眼和自己父親討價還價起來,讓李建成哭笑不得的同時,又有些作為父親的欣慰和欣賞。

經過父子兩人三個時辰的激烈談判後,雙方終於達成共識,並在李承道擬定的契約上互相蓋了手印。

契約中,李承道答應幫助東宮建立煉焦的各種爐窯,並且提供整套完整的工藝流程,東宮負責收集黑石,並運輸黑石到煉焦廠煉製,煉製完成後,再分發到長安的鐵匠鋪和民間使用。

其中青雲學院得到總利潤的三成,東宮得剩餘的七成。

立下字據後,已經貴為太子的李建成調侃自己兒子,不怕建好了窯又得到焦炭煉製技術後,自己把他一腳踢開嗎?

當時李承道就昂著小腦袋,鄭重其事地告訴李建成:“父親,青雲學院在三個月就能創造出從未在世上出現過的焦炭,不是因為運氣,而是格物致知的治學理念。”

“今天父親如果搶走焦炭技術,那以後,更多【焦炭】技術就會胎死腹中,這豈不是殺雞取卵?父親你雄才大略,將來執掌大唐,會願意看到沒人願意發明第二種【焦炭】嗎?”

他繃著小臉,滿臉嚴肅,看上去異常滑稽,但說出來的話卻讓李建成陷入了沉思:“一個國家的強盛不是靠掠奪本國子民的技術,而是要不斷創造更高階更先進的技術,孩兒想讓父親把【焦炭】作為美談,通告天下,讓更多有才之士能製作出更多【焦炭】,此乃為國為民之舉。”

李建成聽後,臉色也變得嚴肅起來,思考片刻後,答應了李承道的請求,並以東宮的名義通告天下。

自此之後,對自己這個兒子,李建成是越來越喜歡,越來越滿意,要不是近幾年秦王府迅速崛起,他把更多精力放在與李世民的權力博弈中,否則他肯定要更進一步瞭解自己這個寶貝兒子在做什麼。

“明天讓承道過來我這一趟,這臭小子,也不知道來看看他父親,哼!”

李建成嘴裡說得很嚴厲,眼中卻露出一絲難得的溫柔。

“你啊,就刀子嘴豆腐心……也不看看每天忙得,承道哪次來看你,你不是在和王珪,魏徵他們一起談事……真是的,還怪起承道來……”

“我明天讓承道來給你請安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