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終結者——趙匡胤3(第2/2頁)
章節報錯
首先是將左右互搏改為三足鼎立。原先禁軍是兩大系統雙卡雙待——侍衛司和殿前司,趙匡胤將侍衛司拆分為侍衛步軍司和侍衛馬軍司,與殿前司合稱為“三衙”或“三司”。在“三衙”的統帥之下,又設“四衛”,其下又設“四廂”,權力被層層分割、層層限制。
其次是將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趙匡胤將調兵權歸還給樞密院,上述“三衙”、“四衛”等只有統兵權。一句話,調動軍隊的不能指揮軍隊,而指揮軍隊的不能調動軍隊。
這一招組合拳下來,武將們的手腳被大大束縛。縱觀兩宋三百年,再也沒有地方武將或禁軍將領造反的事情發生。
也有人認為,正是趙匡胤的改革將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削弱成了戰五渣,所以才導致了宋朝的滅亡,繼而對趙匡胤的兵制改革嗤之以鼻。
這絕對是嚴重的誤解,是對歷史的認識不足而產生的誤解,其實大宋軍隊的戰鬥力很強大。
首先,大宋朝存續319年,歷18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之一。有學者認為應該把“之一”去掉,宋朝就是最長的,因為評判標準是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溥儀退位,所以先去掉了800年的周朝,而406年的兩漢中間被王莽割裂了15年,東、西漢應該被視作兩個朝代。
求同存異,即便算上週朝、漢朝,大宋也無可爭議地穩居第三位,比有著“盛唐”美譽的唐朝還要長。
如果大宋真的是戰五渣,它如何頑強地活了三百多年?
其次,殘酷的中原大區匹配機制。區別於通遼宇宙非洲大區優秀的匹配機制,宋朝從始至終都混跡於高階局,陪伴他的對手依次是契丹人的遼、党項人的西夏、女真人的金,還有恐怖的蒙古鐵騎。
契丹是草原霸主,盛極一時的大帝國,今天的中亞、西亞、阿拉伯地區均有向遼國進貢的記載,就更別提半島上的棒子先人了。今日俄語中“中國”的發音還類似於“契丹”,連戰鬥民族的毛熊都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足見當年契丹人的兇猛實力;
党項人的西夏,一個非常神秘的古老政權,說它神秘,主要是因為它很不幸地被蒙古人亡國滅種,蒙古人對其進行了系統性文化滅絕,試圖抹去他們曾經存在過的證據。想一想,蒙古人為何如此痛恨他們?西夏顯然也是硬核狠人,讓蒙古人吃夠了苦頭;
女真人在本書中基本沒有大顯神威的機會了,但我們對其戰鬥力應該有所耳聞,比如與岳飛對線的完顏宗弼,再比如他們的後裔在明末再次入主中原,改國號為“清”;
蒙古鐵騎就更無需多言了,橫掃亞歐大陸,大宋最終就是被蒙古人所滅,但是敗在天下第一劍客的劍下並不丟人,再說了,大宋還在釣魚城戰役中擊斃蒙哥汗,蒙哥汗是蒙古帝國唯一在戰爭中被擊斃的皇帝。
熬死遼、金、西夏,臨死前還把蒙古帝國的皇帝乾死了。想想李雲龍語錄吧,“就算閻王爺來了,我也得摟他幾根鬍子下來。”
這就是宋朝軍隊的戰鬥力。
最後,為什麼宋朝還是給人留下了“弱宋”的刻板印象呢?
除了它的對手實在太強,還跟文藝作品有很大關係。比如、等作品,為了凸顯主角的英雄形象、營造悲壯的氛圍,從而誇大了遼、金等敵人的戰鬥力,再比如,為了體現梁山108條好漢的智勇雙全,大宋官軍也總被擁有主角光環的好漢們按在地板上摩擦。即便是在金庸先生的武俠中,為了表現主角們超凡的武功絕學,宋、遼、金等正規軍也全成了路人甲,抬手之間就被放倒一片。而根據武俠改編的電視劇、電影,更是將大宋軍隊演成了背景牆,除了戰五渣就是天然呆。
缺乏對正史的瞭解,自幼飽受和武俠洗腦的我們,對大宋軍隊有著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此不做展開,總之,記住大宋軍隊戰鬥力很強,甚至跟鼎盛時期的唐朝軍隊有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