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終結者——趙匡胤3(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收其精兵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兩次“杯酒釋兵權”,前文有過詳細介紹,不再贅述。
1,盡收天下精兵
960年5月,趙匡胤下詔,殿前司和侍衛司要對禁軍進行嚴格篩選,將驍勇者升為上軍,由此打造了一支精銳中的精銳;地方郡縣則要把地方軍隊分批送到京師,名義上是換防填補禁軍的空缺,實際則是將地方部隊中的精銳力量留在中央,而把老弱病殘孕打發回地方。京師當然無法供養一支數量如此龐大的軍隊,所以趙匡胤讓地方軍隊回到地方訓練,等練成之後再送回京師。
於是史籍記載,“獷悍之士皆隸禁籍矣”,天下驍勇全部被吸收進中央禁軍序列了。
隨後,趙匡胤又設定了“更戍法”,也就是中央禁軍進駐地方,地方軍隊互相換防。其實唐朝時候就已經有這種操作了,這不算趙匡胤的原創,而是一種改進,比如增加換防的人數、調整換防的頻率和地點等。這樣一來,地方藩鎮就失去了所謂的“嫡系部隊”,地方軍隊不再是藩鎮軍閥的私人武裝。
一年後的961年5月,趙匡胤再次下詔對禁軍和地方軍隊進行精挑細選,篩選精銳部隊,裁汰老弱病殘。
到了962年11月,趙匡胤在西郊舉行了一次閱兵,望著無邊無際兵強馬壯的軍隊,趙匡胤難掩心中喜悅,無比欣慰地對左右說道:“自後晉以來,禁軍數量始終維持在十萬以上,然而他們卻都是濫竽充數,真正能用的寥寥無幾。朕一個一個地篩選,盡去老弱病殘,取其精華,又加以嚴格訓練,現在他們是天下最強精銳了!”
2,禁牙兵
乾德四年7月,趙匡胤下詔,“禁將帥取軍中精卒為牙兵”。本書開頭就介紹了唐朝以來的牙兵制度,最為著名的就是徐州牙兵,他們是五代亂局的暖場演員。牙兵,亦作“衙兵”,簡單來說就是地方藩鎮的私人武裝。趙匡胤在收天下精兵的同時,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打壓了藩鎮將帥們的私人武裝勢力,使得中央與地方的軍事實力進一步拉開距離。
只許天子置禁軍,不準藩鎮蓄牙兵。
3,禁“弓手”
前文提到,為了把權力從藩鎮轉移到地方,趙匡胤設定了縣尉和“弓手”。
縣一級的行政單位設“弓手”,是地方武裝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對付“群盜”——大規模有組織犯罪集團,對於一般的巡捕來說是超綱了,而動用正規軍隊的話又有些大材小用且手續繁瑣。所以武力值高於警察、低於正規軍的“弓手”也就應運而生了,簡單說,“弓手”非常像我們的武警。
968年11月,趙匡胤下詔削減諸縣“弓手”,理由是現在朗朗乾坤,黑惡勢力已經得到了有效遏制。
詔書明確規定,如果縣令、縣尉膽敢保留“弓手”編制的,一律從嚴從重論罪。
地方正規軍要削減,藩鎮牙兵要裁撤,連警察力量也要削弱,趙匡胤對於地方軍事實力的削減可謂是全方位立體化360度無死角。
總之,天下精銳在朝廷。
4,禁軍“套娃化”
天下精銳盡在禁軍,地方藩鎮再也沒有與中央相抗衡的實力,那麼禁軍造反怎麼辦?趙匡胤就是從禁軍中走出來的天子,他當然對此異常警覺,對於禁軍的改革當然刻不容緩。
趙匡胤對禁軍改革的思路也比較簡單和清晰,簡單說,就是不斷地將其“套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