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慣例,在上朝時,皇太子的班位應在宰相之上,東宮太子屬官對其稱臣,趙恆對此堅辭不受;見到自己的老師李至、李沆,趙恆會搶先迎拜,並且都要親自送到宮門外的臺階上。

即便如此,趙恆還是險些丟掉太子之位。996年春,中原大旱,時任開封府尹的趙恆便大筆一揮,免除了轄境內17個縣的賦稅,減少人民負擔,百姓交口稱讚。

結果有人借題發揮,密告趙光義,說趙恆誇大災情,以免稅來籠絡民心。

趙光義聞言大怒,當即成立

“開封災情調研工作組”,由欽差大臣王欽若牽頭,下到基層,深入考察災情。

王欽若很快遞交了調研報告,說災情遠比想象的嚴重,開封府減免的租稅還是太保守了,應當加大減稅力度。

趙光義龍顏大悅,打消了猜疑,趙恆有驚無險地渡過了這一劫。多說一句,王欽若因此事而得到趙恆的恩寵,在真宗朝平步青雲,升至宰相,然而他最終卻是以奸臣的面貌載入史冊,後世把他列入

“真宗五鬼”,繼任的宋仁宗親口評價他

“真奸邪也”。這是後話。997年2月,趙光義

“不豫”,3月初病情加重,

“不視朝”。不出意外的話,皇太子趙恆就該臨朝監國,安心等皇上過早地離開我們,然後柩前即位。

但是權力遊戲的魅力就在於不出意外才是意外,趙恆真正的劫難恰恰來自此時。

趙光義的心腹宦官王繼恩與幾位重臣——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等謀立精神病人、皇長子趙元佐,另有一說是謀立太祖長孫趙惟吉,總之是推翻皇儲趙恆。

王繼恩甚至拉了李皇后入夥。這位李皇后的父親便是

“陳橋兵變”主演之一的李處耘,李皇后生下了趙元億,可惜早夭。也就是說,無論是趙元佐還是趙恆,都不是她的親兒子,立誰都一樣。

估計王繼恩會以

“廢長立幼”的危害為主要賣點。但是趙恆早被冊立為太子,是法定繼承人,豈能無過而廢?

李皇后拿不定主意,於是讓王繼恩把宰相呂端叫來,大家一起商量一下。

世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歷史真的很調皮,當初太祖駕崩時,宋皇后讓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王繼恩卻領來了趙光義;如今趙光義駕崩,李皇后讓他召呂端,而他也吃了同樣的虧。

王繼恩叫呂端入宮,只說有要事相商,情況緊急,不得拖延!傻瓜都知道這個節骨眼上的

“要事”是什麼事。呂端趁王繼恩不注意,在笏板上快速寫下

“大漸”二字,偷偷交給親信,

“把它拿給趙恆看,讓他速速進宮,快!”事已至此,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呂端豁出去了,招呼家丁把王繼恩控制住,隨後隻身入宮,找李皇后理論。

呂端有膽有識,在關鍵的時刻表現出了驚人的魄力。他的家族成員在本書中多次出現,他哥哥就是呂餘慶,他父親是呂琦,他爺爺是呂袞。

呂袞就是滄州劉守文的幕僚,後來劉守光兄弟相殘,殺了劉守文、奪了滄州,又將呂袞滿門抄斬,當時年僅15歲的呂琦被父親的好友趙玉冒死救下,趙玉揹著呂琦一路沿街乞討逃入河東。

呂端據理力爭,終於說服了李皇后,同意讓趙恆承繼大統。可呂端還是不放心,當群臣向趙恆參拜的時候,照例要

“垂簾”,呂端立而不跪,堅持要把簾子撩起來,必須

“驗明正身”,當他走上臺階撩起簾子,看清是趙恆本人後,這才降階退下,隨後率領群臣跪拜,山呼萬歲。

至此,趙恆終於成功登上皇帝寶座,即

“宋真宗”。關於這次未遂的政變,有些細節的記載略有不同。比如把李皇后從政變參與者中剔除,說是王繼恩等人早有密謀,太宗病危時,呂端進宮探望,發現趙恆並不在宮中,於是懷疑有人要搞小動作,便在笏板上寫了

“大漸”,派親信交給趙恆,並催他趕緊入宮。太宗駕崩後,王繼恩來找呂端,說李皇后找他有事。

呂端就明白是王繼恩在搞鬼,於是就騙王繼恩說皇上早就寫了一封遺書,就存在詔書閣裡,我可不敢亂動,煩請王公公把墨詔請出來。

王繼恩信以為真,結果他前腳剛進檔案室,呂端就在後面把門關上了,

“嘩啦——咯嘣”上了鎖,然後跑到李皇后那裡理論。面對呂端的詢問,李皇后坦言說自古以來就是立嗣以長,立長子趙元佐,有何不妥?

呂端說先帝立皇太子不就是為了今天嗎?你給我翻譯翻譯,什麼叫皇太子?

李皇后默然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