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太平興國五年,980)12月,南征大軍的先鋒部隊在逍遙公子侯仁寶的率領下與敵軍遭遇,並取得了可喜的戰績,破賊萬餘眾,斬首兩千三百四十五級,迎來了開門紅。

次年(981)3月,宋軍與交州方面在白藤江再次激烈交火,爆發了宋朝版的「白藤江之戰」。

白藤江似乎天生帶有克中原的屬性。

交戰之初,宋軍首開戰果,破賊一萬五千餘、斬首千餘級、俘虜戰艦二百艘、鎧甲萬餘。如果按照這個節奏,逍遙公子侯仁寶還真有一舉收復交州、為朝廷重設「安南都護府」,成為千古留名的民族英雄。

然而始作俑者盧多遜卻只想讓他千古,而不是留名,如我們預料的那樣,他只需在後方稍微搞點小動作。

按照部署,侯仁寶率領先鋒軍,孫全興等率領主力後繼。侯仁寶不負眾望,接連取得驕人的戰績,斬獲頗豐,打得交州方面節節敗退,然而宋軍主力卻遲遲不至,侯仁寶不敢孤軍深入,聯絡後排,「我們團戰少人」。

孫全興的回覆是「別開團,等人齊」。孫全興堅持要等後續的劉澄部隊向他集合,然後再一起向前線的侯仁寶集合,而他這一等就是足足七十天!這期間侯仁寶多次派人催促,而孫全興等人則一概予以回絕,人齊就好,我願等到天荒地老。

遲到總比缺席強,在停滯了70多天後,侯仁寶終於等來了大部隊。大軍走水路前進到多羅村,期間未遇敵人一兵一卒,然後,宋軍就出現了重大漏洞: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真的失誤,孫全興等人竟然在沒有告知侯仁寶的情況下,擅自率部返回先前的集合地,史書雲「擅還」。

前排侯仁寶剛要開團,後面大喬放了回城,四個隊友齊刷刷回泉水,而侯仁寶對此卻毫不知情,簡直就是往死裡坑隊友。

與此同時,交州方面透過詐降的手段引誘侯仁寶深入,逍遙公子侯仁寶就這樣在神對手和豬隊友的默契配合之下為國捐軀了。

宋軍先鋒向後方潰逃,最先逃回來的兩個士兵在鬧市***燒,被轉運使周渭斬首。為防止恐慌情緒蔓延,也為了維持地方治安,周渭命令潰軍必須先在城外解除武裝,經過一番思想教育之後才能入城。在周渭的統籌之下,地方並未遭受敗績的衝擊。

隨後,前線部隊馳奏朝廷,說前線爆發疫情,「時諸軍冒炎瘴」,又吃了敗仗,損失慘重,而精神領袖侯仁寶同志也已經犧牲,士氣低落,建議退兵,請求指示。然而不等朝廷的回覆,大軍就已經撤到國境(邕州)以內,並且擅自開啟地方府庫,挪用公款犒賞三軍,並挪用糧倉、醫藥庫等重要戰略物資。

面對地方官員的阻攔,他們振振有辭:「若等朝廷回覆,這幾萬人早就餓死、病死了!」隨後將領們聯合上疏朝廷,將這一情況奏報,懇請朝廷賜罪。

朝廷對他們的行為表示了充分肯定,詔書褒獎。然而一碼歸一碼,雖然他們靈活地保全了殘軍,但是「白藤江之役」的敗軍之責還是要追究的。

經組織研究決定:劉澄、賈湜、王僎就地正法(王僎在判決前病死,實際在邕州被斬首的只有劉、賈);孫全興等人關入大牢,等待軍事法庭的進一步審訊,經審訊,孫全興亦喜提死刑;陳欽祚、郝守濬、崔亮被貶官外放。追贈侯仁寶工部侍郎,他的兩個兒子侯延齡、侯延世被朝廷錄用為官。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很難說劉澄、孫全興等人到底有沒有受到盧多遜的指使,導致侯仁寶兵敗被殺,如果有,那麼主張殺劉澄、孫全興而追贈侯仁寶的人,應該就是——盧多遜!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名義上是盧多遜保舉的侯仁寶,如果否認侯仁寶,就等於否認盧多遜,也就是說盧多遜要擔負連帶責任,起碼是

薦人失察;而如果把侯仁寶包裝成英雄,那就需要甩鍋給劉澄、孫全興等人,如此一來,盧多遜便可以全身而退。

其實劉澄、孫全興等人跟侯仁寶一樣,都是政治鬥爭的無辜炮灰,權力遊戲的犧牲品。

那趙普為什麼不否認侯仁寶,從而打擊盧多遜呢?因為一旦侯仁寶被認定為烈士,他的子孫就會得到烈士待遇,比如兩個兒子保送國家公務員。也許趙普是出於愧疚或無奈,只能在這一回合認輸。

最後,我們返回頭來說一下侯仁寶的家世,他的父親在本書前文出現過多次——侯益。侯益初投李克用帳下,多次立下先登之功,李存勖曾親自為他包紮傷口,後隨李嗣源征討魏州叛軍趙在禮,當「明宗入魏」時,侯益不忍心背叛李存勖,於是潛逃回京,站隊李存勖,李嗣源稱帝后,侯益自縛請死,李嗣源撫其背寬慰,仍然予以重用。李嗣源時期,侯益幾乎參與了全部重要的平叛戰爭,例如平定朱守殷、王都,然而在李嗣源死後,侯益卻拒絕了一次重要的平叛行動——潞王李從珂叛亂,也因此獲得了李從珂的信任。

石敬瑭稱帝后,魏州範延光、河陽張從賓叛亂,侯益再次扛起平叛重任,先擊斃張從賓,繼而迫使範延光投降,為後晉立下大功。累功升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坐鎮秦州。

然而不久之後,有邊境將領投降後蜀,並當帶路黨反戈攻打帝國西陲,侯益一面馳奏朝廷搬請救兵,一面給後蜀寫信說自己也想投降。石重貴不能確定他到底是真要變節投敵還是緩兵之計,本著疑人不用的原則,將侯益內遷。

遼滅後晉時,侯益入京覲見耶律德光,並表示自己並未參與「晉遼大戰」,八路的不是,良民滴大大滴,請太君明鑑。耶律德光表示非常信任他,並任命他為鳳翔節度使。

很快,遼軍敗退,劉知遠稱帝建國。侯益因自己接受了遼國的任命,擔心遭清算,心懷不安,後蜀孟昶抓住這個時機,威逼利誘,妄圖策反侯益。劉知遠於是派王景崇召侯益入朝,並囑咐說但凡侯益遲疑半步,就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