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壓力山大(第2/2頁)
章節報錯
李煜否決,說吳越國向來是中原的狗腿子,我們可惹不起。
“其實也不難。”盧絳隨即獻上一計,跟林仁肇的“假謀反”有異曲同工之妙:
臣先據宣州、歙州而“叛”,陛下就大張旗鼓地興兵平叛,並向吳越國乞兵支援,等吳越國的援兵到了之後,陛下給他們來個“鴻門宴”,拒而殺之,我則領兵直撲吳越國境內。咱君臣倆唱這麼一出雙簧,吳越國就完蛋了。
同理,在軍事層面就很難實現。萬一人家吳越國拒絕支援呢?或者只是嘴上聲援兩句呢?或者只派來不痛不癢的一兩千人?
其次還是那句話,您是想“假叛亂”,還是“假假叛亂”?
最後,無論是林仁肇還是盧絳,即便是“假叛亂”,也容易弄巧成拙,因為南唐現在稱臣於宋,如果境內發生叛亂,那麼大宋就有出兵平叛的義務,這不是引狼入室嗎?想一想湖南周保權是怎麼移民汴州的……請神容易送神難,即便真有了叛亂,都要想方設法藏著掖著,瞞著大宋,您還主動張羅著叛亂,嫌大宋沒有出兵的理由嗎?
李煜果斷拒絕了林仁肇和盧絳的提議。
很快,南漢被滅。李煜趕緊派弟弟李從善入宋進貢,祝賀大宋收復嶺南。這次入貢比較有意思,因為南唐在原有的貢品之外,還額外附上了占城、闍婆、大食給南唐的貢禮,表示自己只是天朝上國的附庸,不敢擅專外交,這些都是番邦小國孝敬“中國”的,我只是代收……
滅掉南漢後,大宋在漢陽屯集重兵,此舉嚇壞了李煜。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是長江中游重鎮,水系發達,交通便利,特別適合戰略投送,在此處屯集重兵,猶如在南唐的頭上懸了一把利劍。
有商人向李煜報告說大宋在荊南建造了數千艘各式戰艦,其吞併南唐的意圖很明顯了,請李煜速派奇兵去荊南一把火燒了它們。
不出所料,這個提議再次被李煜否決。
史書只說是“商人”,且不說是大宋的商人還是南唐的愛國商人,這人的訊息準確不準確?萬一是大宋故意設局釣魚呢?就算是確有其事,屯駐數千軍艦的軍事重地,難道就那麼輕而易舉地被偷家?退一萬步講,就算李煜偷襲團滅了大宋的“珍珠港”,還不是要輸掉整個太平洋,輸掉整個戰爭?
史書在記載李煜否決“假叛亂”和偷襲荊南水師的時候,用了同樣的詞——“懼不敢從”,讀史的人要充分咀嚼這個“懼”的含義,很不幸的是很多所謂專家學者望文生義,只解釋為李煜的懦弱,而忽略了李煜真正的擔憂。
李煜派弟弟李從善入貢大宋,並乞求削去國號。李璟後期削去帝號,但保留了國號——唐,自稱唐國主,鑄造的錢幣面文也是“唐國通寶”。如今李煜再去國號,從此止稱“國主”。大宋非常滿意,欣然改刻“江南國主印”賜之。
李煜還請求趙匡胤直呼其名,不敢保留“詔拜不名”的特權。
之前李煜就曾多次請求收回“詔拜不名”的特權,這一次,趙匡胤終於答應了。
李從善使團秘密地給宰相趙普送去白銀五萬兩。給宰相等重臣送禮,是外交潛規則,但南唐這次給的實在太多,已經超出了正常的人情世故。趙普不敢隱瞞,如實彙報給了趙匡胤。
趙匡胤聽完,說道:“不能不要啊,你給他們寫封回信,客氣兩句,給點兒回禮就行了。”
趙普叩首推辭,表示還是不敢接受。
趙匡胤“呵呵”笑道:“此事倒也簡單。作為大國,不能有失國體,更不能被小國拿捏,要讓他們對咱始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這樣,你照單全收,朕自有辦法。”
次日,宣李從善等上朝覲見,宰相趙普當主陪。雙方按照流程,客套寒暄、貢禮、回禮等等,在回禮的時候,除了常規的賞賜之外,大宋額外回了白金五萬兩。李從善等人當場石化,當訊息傳回南唐,南唐君臣也震恐不已。
李煜驚呼大宋的水太深,自己把握不住,從此不敢造次。
這次入貢也有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趙匡胤將李從善扣留不遣。因為趙匡胤真的動了收復江南的念頭。
“詔拜不名”的特權我也不要了,國號我也放棄了,你還想讓我咋樣?
李煜下令“貶損儀制”,從今往後,李煜的命令不能稱“令”而稱“教”,將南唐的中書省、門下省更名為左、右內史府,尚書省更名為司會府,御史臺更名為司憲府,翰林院更名為文館,樞密院更名為光正院,大理寺改為詳刑院,客省為延賓院……避諱;
將宮殿上面象徵皇權的鴟吻徹底去除;
將兄弟、兒子全部削爵降封,先前封王的一律降為公;
藉著給趙匡胤祝賀生日的機會,再進貢三十萬貫錢……
不可不謂卑躬屈膝。尊嚴源於實力,跪著的人只配仰視。李煜請求大宋放弟弟李從善歸國,“您知不知道我有多想他!”
趙匡胤回覆道:“那你就來汴州吧,你知不知道他有多想你!”
趙匡胤是不會放走李從善的,因為他的價值實在是太大了,首先是我們最熟知的政治牌的老套路,利用其“皇弟”的身份瓦解李煜的統治,成為大宋在江南地區新代理人的人選;其次,則是利用他施展離間計。
在趙匡胤看來,南唐將士皆如土雞瓦犬,唯有一人堪稱悍將,值得警惕,此人就是林仁肇。如同周瑜忌憚曹軍中唯一懂得水戰的蔡瑁張允一樣,如何才能除之?
答:離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