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安州危機2(第2/2頁)
章節報錯
當船隻進入淮河之後,淮南徐知誥派出了正規軍艦,阻斷河面,“回去!”
後晉官員實在沒辦法,只能又把杜光業等寄存宿州,再將渡河受阻一事上奏。
用這句文言詞來形容杜光業等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豬不啃、狗不咬,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敵人不要,自己人拒收。隨便哪兒,愛哪兒哪兒。五百多人成了無家可歸的社會棄兒,合法的黑戶。只剩在風中凌亂,懷疑人生。
最後,還是宅心仁厚的石敬瑭大發慈悲,下詔讓杜光業等人來到京師,按其原有軍職授予相應官職,並把他們整編為“顯義都”。
與此同時,湖南馬希範上奏,說自己已經派大將張少敵率領五萬精兵、百艘大戰船,在嶽州集結,準備順流而下,配合中央軍,進剿淮夷。
石敬瑭表揚他的忠義之心,否決了他進軍的提議。
天福五年(940)7月,石敬瑭安撫了南楚(湖南馬希範)、先兵後禮降服了淮南、與閩國(福建王延羲)邦交正常化。
為了謀求和平穩定的外部壞境,石敬瑭一直在努力,卻從未被實現。
李金全叛逃時,指揮官桑千、王萬金、成彥溫拒絕跟從,被李金全殘忍誅殺,而總指揮龐守榮卻恥笑他們愚蠢、不識時務,以迎合諂媚李金全。
安州光復後,後晉朝廷展開了平反和清算,給賈仁沼、桑千等追贈官職,斬殺龐守榮。
魏州留守劉知遠、洛陽留守楊光遠入京祝賀。
石敬瑭大擺慶功宴,酒酣之際,由平定安州提起了平定魏州,與平魏功臣楊光遠推杯換盞,然後恍然大悟,“哎呀,平定魏州叛亂,你的左右將領都立了功,還沒來得及賞賜,現在,給他們都提拔為刺史,享受一下榮華富貴吧。”
於是,楊光遠的幾名親信被任命為各州刺史,堂而皇之地分化了楊光遠的勢力,隨後又給平魏功臣楊光遠加守太尉、兼中書令,封東平王,同時,移鎮青州平盧軍;又將萊州升為防禦州,以汝州防禦使楊承貴(楊光遠之子)領萊州防禦使。
洛陽、汝州,均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而青州位於今天的山東省中部、萊州更是到了山東省的最東部。石敬瑭藉著酬謝平魏之功,把楊光遠的勢力從兩京重地(汴州——洛陽)驅逐到了山東半島,名為酬謝,實為發配流放。
看得出來,石敬瑭的防範重心自範延光之後,就轉成了楊光遠。
也許是楊光遠認為時機尚不成熟,也許是自知遭石敬瑭針對,雖心有反意,卻仍選擇了猥瑣發育。然而那些實力遠不如楊光遠的年輕人,卻不講武德,更不講先來後到,他們爭先恐後、前赴後繼地走上了叛亂的道路。
繼魏州範延光叛亂後,“二安組合”C位出道,一南一北,成夾攻之勢,遙相呼應,成為石敬瑭時期最著名的一次叛亂。
倡導這次“二安叛亂”的,是鎮州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
安重榮,算是政壇後起之秀,是靠著政治投機火箭上升,躋身於藩鎮圈。其父祖兩代均為刺史,安重榮本人繼承了代北遊牧民族的野蠻和彪悍,頗有膂力、精於騎射,在代北地區做邊防軍巡邏隊長。
後來因犯了罪,被頂頭上司——高行周抓入大獄,論律當斬。安重榮的母親急忙跑到京師,走動關係,當時安重誨當權,由安重誨出面協調了此事,保住了安重榮一條命。
安重榮與安重誨應該沒有血緣關係,安重誨的父親叫安福遷,應州人士,而安重榮的父親叫安全、祖父叫安從義,朔州人士。至於其名字的近似,應該是歸化取漢名時的巧合,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常見“安”姓,如安祿山。後來就因為安祿山名聲太臭,很多粟特族人都改掉了“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