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安州危機2(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昨安州有故,脫難相歸,邊校貪功,乘便據壘。矧機宜之孰在,顧茫昧以難申。”
——手下人不地道,小誤會的啦。是非曲直已經很明顯了,我錯了。
“否臧皆兇,乃大《易》之明義;進取不止,亦聖人之厚顏。”
——引用《易經》中“師出以律,否臧,兇”,意思是說自己這次師出無名,名不正而言不順,輸了也是合情合理,我作死,我活該;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後半句中的“進取”與我們今天說的“進取”的意思不太一樣,這裡的意思表達是“知進退”的意思,所謂大智知止,“進取不止”從一出生就是個貶義詞,翻譯過來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見棺材不落淚的意思,可現在絕大多數人都望文生義,把它當成了褒義詞,還請書法家寫下來、裱好了,供在牆上,還說是自己的企業文化……貴企業真尼瑪有文化!附庸風雅,貽笑大方。
“適屬暑雨稍頻,江波甚漲,指揮未到,事實已違。”
——我不是不管,巧了,趕上水災,通訊中斷,等我聯絡上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
“猥沐睿資,曲形宸旨。”
——雖然拗口,貌似也晦澀難懂,但這股馬屁實在燻得不要不要的了,咱就直譯吧:猥瑣的我沐浴了您聖明的資質,行為不端的我聆聽您的聖旨。
“歸其俘獲,示以英仁。”
——歸還我戰俘,足以表明您的英明仁慈。
“其如軍法朝章,彼此不可。”
——但是,於情於理、無論是軍法還是國法,貴國與敝國都不容許。
然後表示雖然您有好生之德,但我實在不好意思、也不能從命,杜光業等五百七十人已經送過淮北,您準備簽收一下吧。
後晉控制下的宿州接收了俘虜及信箋,轉奏到汴州。
石敬瑭回通道:
“昨者災生安陸,釁接漢陽,當三伏之炎蒸,動兩朝之師旅。”
——我承認都是太陽惹的禍。
“豈期邊帥,不稟上謀……”
——不要讓無知的武夫背鍋。
“尋已舍諸俘執,還彼鄉閭,不惟念效命之人,兼亦敦善鄰之道……”
——我之所以放他們回家,不僅僅出於憐憫,而是謀求睦鄰友好,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你可知我良苦用心?
“……希循宥罪之文,用廣崇仁之美。其杜光業等再令歸復。”
石敬瑭命人再把杜光業等人禮送回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