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一葉隨風落御溝2(第1/2頁)
章節報錯
吏部,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負責官員的任免、考核、升遷。判三司相當於財政部。王繼鵬讓吏部侍郎判三司,目的就是繞過中間環節,方便行賄受賄、賣官鬻爵。
然而蔡守蒙同志耿直忠正、為官清廉,不願把官場搞得烏煙瘴氣,受到了王繼鵬的嚴厲批評,迫不得已,才答應下來。但是,一個人的工作效率除了與工作能力有關,更與他的工作積極性有關。
王繼鵬對蔡守蒙還是不太滿意,“小腳女人!”
隨後,王繼鵬親自下海,繞開吏部和三司,繞開辦事不利的蔡守蒙,直接把空白的委任狀交給御醫陳究,讓陳大夫拿到街上販賣,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並指示他,別管買方是什麼貨色的人,只要給錢就行,咱是認錢不認人。掙錢嘛,生意,不寒磣。
為了防止百姓偷稅漏稅、躲避徭役,王繼鵬下詔:凡是虛報年齡的,杖打脊背;凡是不報戶口的,死刑;凡是敢逃亡的,屠滅全族!
隨後,又下令:瓜果蔬菜、牛羊魚肉等等,全部要交稅。
還不夠。
王繼鵬又下令徵收“身丁錢”,凡是年齡在16歲到60歲之間的,都要交稅,類似於“人頭稅”。
還不夠。
王繼鵬又下令,徵收“資源稅”,境內江河湖泊、丘陵山地等等自然資源,都要交稅,稅賦攤到該資源附近的百姓頭上。就差收“呼吸稅”了,前段時間提議收每人每月20元人民幣“空氣稅”的那位教授,如果生在閩國,必然會得到王繼鵬的賞識,沒準兒能當個宰相,最次也是判三司。
還不夠。
王繼鵬先跑馬圈地,再精耕細作。巧立名目之後,就在徵收環節搞小動作,即所謂的“大斗進,小鬥出”。具體的操作就是虛標容量,虛到什麼程度?宋朝統一後,發現閩地的5鬥實際是7鬥3升,也就是說,王繼鵬把7鬥3升的容器標記為5鬥,當老百姓需要繳納5鬥糧食的稅款時,實際需要拿出7鬥3升,多交26%!
【崇佛通道】
王繼鵬即位之後,給妖道陳守元賜號“天師”,給妖道譚紫霄賜號“正一先生”。
有“高人”說發現白龍,於是興建白龍寺;又在“天師”陳守元的指點下,於皇宮裡修建一座三清殿,鑄寶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像,僅三座塑像就耗費了數千斤的黃金,24小時晝夜不停地焚燒龍腦等名貴香料,因為陳守元說這樣就可以求得“大還丹”,長生不老。
在陳守元的指點下,三清殿不僅僅是大還丹的生產基地,更成為了閩國的最高權力機構,軍國大事,事無鉅細,都要請示寶皇帝,實際上就是請示陳守元,因為只有陳守元才能與寶皇大帝溝通交流,傳達寶皇大帝的旨意。
王繼鵬和他老爹王延鈞在對待宗教問題上保持了雨露均霑的的一貫原則,不會因對道教的寵溺而忽略對佛教的栽培,二人登基之後都曾一次性“剃度”數以萬計的和尚。
對於個人而言,剃髮出家是信仰自由,本無可厚非,但是這種大規模的出家對國家的財政所帶來的影響,是極為不利的。
首先,是勞動力的缺失。
其次,是財政稅收的減少。
第三,則是朝廷要賜給寺廟相應的“寺田”。這些“寺田”往往是肥沃的土地,而且享有免租稅的特權,進一步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一葉隨風落御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