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換血

耶律德光不信任漢人,在很短時間內,給朝廷內部進行了大換血,把朝廷中的重要崗位和地方各軍鎮都換成值得信任的同志。

在進入汴州的當天(正月初一),耶律德光任命樞密副使劉敏為汴州代理市長(權開封尹事)。

提拔張礪為宰相(同平章事),李崧為樞密使、太子太師,馮道為太傅,和凝為翰林學士,趙瑩為太子太保,劉煦為太保,馮玉為太子少保。

這些人屬於“前朝元老”,然而耶律德光最敬重的是李崧和馮道,其他人只是政治花瓶,所以很快就把花瓶打包,送到了老家,命趙瑩、馮玉、李彥韜率領三百騎兵押送石重貴一家去黃龍府安置。

以這個不光榮但很艱鉅的任務,把這幾位排除在了核心決策層之外,空享其名而無有其實。

以上是對中央權力的分配,下面是對地方事務的劃分:

以幽州留守劉晞當洛陽留守;以耶律婁國(耶律倍次子)當滑州節度使;以耶律阮(耶律倍長子)的姐夫潘聿燃為滄州節度使;以趙延壽的兒子趙匡贊為河中節度使……

肥水不流外人田,幾大重鎮基本都在耶律德光的嫡系手中。耶律德光自信滿滿,大筆一揮,簽發了一大摞人事調令,幾乎把天下藩鎮全都換了一個遍,而他的操作並不是移鎮,而是直接頂替、替換。

這波操作是在太秀,節度使們會憑耶律德光的一紙詔書就乖乖交出權力嗎?後文將會詳述。

5,打穀草

自從後梁被推翻之後,所有的中原統治者們都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缺錢,缺糧。

有部分學者從氣候的變遷來解釋“王朝週期率”,提出了大冰期、小冰期等概念,角度很新穎,也有一定的道理,當然也面臨著諸多質疑。但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亂象真的與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從後梁末期,一直到後晉滅亡,連續三個朝代、七個皇帝,都可用套用一個模板:連年天災,缺糧,缺錢。

耶律德光也繞不開這個問題。實際上,他的處境更加不堪,因為遊牧民族的軍隊有個特點,就是沒有後勤供應。

這是兩種天賦樹最明顯的差距。

對於農耕文明的中原人來說,後勤補給是軍事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兵法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的軍迷們也津津樂道,說打仗就是打後勤,外行人對比雙方的作戰武器如坦克、裝甲車,而內行人卻對比雙方的後勤保障系統,如戰地醫療、燃油彈藥補給等等。

而對於遊牧文明的契丹人來說,根本不存在後勤保障一說。那士兵吃什麼呢?搶敵人的呀。

所以歷朝歷代,遊牧民族南下襲擾,對邊境地區打砸搶燒,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如今耶律德光入主汴州,佔領了中原,仍然沿襲這一優良傳統。

趙延壽建議耶律德光及時轉變管理思路,要給軍隊發軍餉、軍糧,供養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