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走漏風聲,主要是指馬彥珪已經把教令的內容告訴給了孟知祥,而孟知祥與郭崇韜的親密關係又是眾所周知的。萬一孟知祥不忍下手,或者從孟知祥那裡再次走漏訊息,或者從這裡走漏……總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條教令就是那離弦之箭。

“萬一被郭崇韜聽到風聲,在半路途中發生變化……”

“是啊,我們必須一不做、而不休……”

“你親媽難道會害你?聽媽媽的話。”

眾宦官一把鼻涕一把淚,這個發自肺腑、那個掏心窩子,終於勸動了李繼岌。

第二天一大早,宦官李從襲就傳達了李繼岌的命令,召見郭崇韜,言說有軍務事要討論。郭崇韜毫不懷疑,不穿盔甲、不佩戴武器,只帶了兒子郭廷誨、郭廷信和少數隨從前往。

李繼岌與諸宦官擺下埋伏,只等郭崇韜自投羅網。在等待期間,李繼岌如坐針氈,實在受不了良心的譴責,臉色極為難看。

李從襲等宦官提醒他注意收斂一點,以免引起郭崇韜的懷疑,壞了大事!

李繼岌長嘆一聲,“我先上樓了,你們……做吧。”說完之後,無比痛苦地獨自登樓。李從襲等互相使個眼色。

不一會兒,郭崇韜來到現場,李從襲等裝作為他通稟、指引,引著他上樓。

可郭崇韜剛剛走上臺階,李繼岌的貼身侍衛李環,就在郭崇韜的背後發動了突然襲擊,用藏在袖子裡的鐵錘直接將郭崇韜爆頭。郭廷信、郭廷誨也在剎那間被勇士擊殺。

李環等人都是皇太子的貼身侍衛,大內高手,訓練有素的頂尖殺手,幾乎是一瞬間就對郭崇韜父子三人完成擊殺,期間甚至沒有發出任何聲響,三人都沒來得及呼救、慘叫就斃命。外面的人也不知道院子裡發生了這等慘案。

李繼岌的幕僚——都統推官李崧,他並不知情,於是上樓找李繼岌討要說法。

只見李繼岌獨坐高樓,掩面而泣。

“大軍遠在三千里之外,沒有皇上的詔書,就擅自誅殺大將,大王(李繼岌目前的爵位是魏王)您怎麼能做這麼危險的動作?即便您想殺他,等回到洛陽再殺不行嗎?”

李崧還以為是因為郭崇韜在伐蜀期間對李繼岌不夠尊重,所以惹怒李繼岌,從而招來殺身之禍的。他並不知有教令一事。

李繼岌也不方便多講,只說道:“先生您說的對。可是事情已經發生了,該如何補救?還請先生指教。”

李崧嘆口氣,說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召來幾個專門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上樓,然後來個“上樓抽梯”,把樓梯撤去,樓下不準有任何人,院子裡只准留下幾個親信站崗,樓上則只有李繼岌、李崧和幾個文員。

幾人起草一道誅殺郭崇韜的假詔書,然後加蓋了用蠟臨時仿製的中書省印章,再向全軍展示,軍心這才得以暫時穩定。李繼岌指定任圜代替郭崇韜,總攬軍政。

往日圍繞在郭崇韜身邊阿諛諂媚的幕僚屬官們,樹倒猢猻散,大難臨頭各自飛,唯有他的秘書張礪,前往郭崇韜遇害的魏王府上慟哭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