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掐頭去尾,斷章取義,自己三次給人家送禮,不提;人家實在抹不開面子,回了一次禮,就被大書特書。

而且後晉的官方報道使用的是“聘”這個字,意思是訪問,比較中性,也比較模糊。契丹的官方報道就沒那麼維護後晉的顏面了,使用的是“貢”和“賜”。

再舉個例子,天福五年(940),10月。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本紀》:“冬十月……契丹使實裡來聘,致馬百匹及玉鞍、狐裘等。”

《遼史·太宗本紀》:

“正月,遣陪謁阿缽使晉至生辰禮;

三月,遣使使晉,報幸南京……晉遣使來覲。

四月,遣使使晉,晉遣宣徽使楊端、王眺等來問起居;晉遣使進茶藥;晉遣使賀端午;

五月,晉遣使進弓矢;遣使使晉;

六月,晉遣使來見;

七月,晉遣使請行南郊禮;

九月,晉遣使貢名馬;

十月,晉遣使貢布。”

契丹人在1月、3月、4月以及5月訪問了一下後晉,而後晉則一共來了9次。其中僅4月份就來了三趟。

而且契丹人1月份的訪問是因為給石敬瑭過生日,3月份則是因為耶律德光要駕幸南京(幽州),特來通知安撫石敬瑭,“爹不是要南下,兒莫怕。”在接到耶律德光要來幽州蒞臨指導工作之後,後晉趕緊派遣使節前往幽州覲見。

4月份,則是耶律德光離開幽州回京,所以遣使通知後晉。後晉也趕緊派人去契丹首都問候起居。

也就是說,契丹真正意義上的訪問後晉,只有5月的一次,由皇子耶律天德帶團,對後晉進行了友好訪問。

再比如,天福二年(937),《舊五代史·晉書·高祖本紀》欣然記載著“六月……契丹使伊勒希巴來聘,致馬二百匹,及人參、貂鼠皮、走馬、木碗等物。”

契丹為什麼送這些東西呢?石敬瑭沒說。

契丹人幫他說,《遼史·太宗本紀》:“二月,晉遣唐所掠郎君剌哥、文班吏蕭掞裡還朝。”也就是我們前文說的,契丹屢次懇請後唐釋放而屢遭李嗣源拒絕的那幾位高階俘虜。

後晉在2月份給契丹送了這份大人情,3月又遣使進貢,於是契丹遣使回訪,然後石敬瑭再遣使來貢。到了6月,後晉再次遣使來,請求上國開恩,歸還幽雲十六州,作為回報,後晉願意加倍給歲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