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郎賈緯獻上了一本自己編撰的《唐朝補遺錄》(又名《唐年補錄》),一共六十五卷,是他之前在民間蒐集整理的野史資料,時間跨度為唐武宗至唐哀帝。石敬瑭大加讚賞,賞賜甚厚,並將其交付史館,以備修撰。

在石敬瑭的大力支援和趙瑩、張昭遠、呂琦等人的團結協作下,後晉政權發揮了舉國體制的優勢,耗時四年多,終於使一部《唐史》問世。因宋朝時歐陽修牽頭重修了唐朝史書,後世為了區分,就把成書於後晉時的這本稱為《舊唐書》,而把成書於北宋時期的稱為《新唐書》。兩部史書均位列“二十四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舊唐書》的署名撰者是劉昫。實際上出力最多是張昭遠、趙瑩、呂琦、趙熙。

為大唐修史,“敘本紀以綱帝業,列傳以述功臣”。強調我大晉乃中華之正統,維護華夏之綱常禮教。

二,“跪族”外交

石敬瑭藉助契丹勢力登上皇位,在立國之初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三條”,割地賠款、認賊作父。從那一刻起,石敬瑭就休想再站起來。雖然在國內是九五之尊,像尊人物,但在天朝上國——契丹的眼中,他只是一條看門狗,幫契丹看管中原之地,這就是所謂的“人模狗樣”,漢奸該有的嘴臉。

後晉與契丹約為父子之國,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石敬瑭的“跪族”身份。毋庸置疑,石敬瑭時期的後晉外交,特別是對契丹的外交,是十分屈辱的。

1,契丹爸爸

1.1你好,殺人兇手

石敬瑭剛剛入主洛陽,耶律德光就下了一道詔書:將後唐陣亡將士的屍體在汾水之上築為京觀。

幾乎與此同時,石敬瑭也下了一條命令,命令桑維翰撰寫一篇文章,為耶律德光歌功頌德。

1.2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李從珂自焚前,派人將耶律倍殺害,有位老和尚將其屍首收斂,草草掩埋。石敬瑭入主洛陽後,下詔追封這位比自己還小七八歲的大爺為“燕王”,派人將屍首取出,妥善運回契丹老家重葬。

死的要送,活的更要送。之前被後唐扣留的契丹俘虜們,就是明宗李嗣源不惜“斬使不報”也不釋放的高階別俘虜們,被石敬瑭全部禮送回國。

1.3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

石敬瑭對於契丹爸爸是畢恭畢敬,除了過年過節要遣使貢獻,平時也有相當頻繁的迎來送往。

在後晉的官方記錄中,比較婉轉含蓄,沒有對此大肆渲染,且多用“契丹遣使來聘”這類中性詞,烘托一下睦鄰友好氛圍。

而當我們翻看《遼史》時,就會發現,後晉的使節幾乎是絡繹不絕,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要派人來送禮,請按問好。

舉個例子,我們把時間軸定位到天福四年(939)9月,《舊五代史·晉書·高祖本紀》是這樣記載的:“契丹使訥莫庫來聘,致牛馬等物。”至於契丹為什麼會送一批畜生,並無給出答案,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契丹人民對後晉很友好。

實際呢?《遼史·太宗本紀》給出了答案,原因是這一年的正月,後晉在一個月之內,先後兩次遣使,先遣使“來貢珍幣”,後遣使對契丹減免一部分賦稅表達感謝;7月,“晉遣使進犀帶”。

在進獻犀帶之後,契丹才“遣的烈賜晉烏古良馬”,而且在送馬的同時,還提出了一個讓後晉無法接受的條件(也是這次出訪的主要目的)。

這便有了《高祖本紀》中的“致牛馬等物”的記載。而在得到這批畜生之後,《遼史》又記載“晉遣使貢歲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