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孟昶即位(第1/2頁)
章節報錯
【孟昶即位】
意外收穫了山南西道、洋州武定軍之後,孟知祥喜出望外,於是駕臨得賢門,宣佈大赦天下、改元,改“長興五年”為“明德元年”。
公元934年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年,因為中原王朝在這一年裡換了三個年號。長興五年(李嗣源)、應順元年(李從厚)、清泰元年(李從珂)。
本書使用年號的原則:1,只用中原王朝年號;2,如遇改元,則按改元的實際時間節點,描述之前的故事時,仍用舊年號。
例如前文在描述公元923年的故事時,李存勖在4月建立後唐政權,改元“同光”,但他到了10月才攻入汴州,推翻後梁,因此按照前兩條鐵律,10月之前仍稱“龍德三年”(朱友貞年號,10月之後稱“同光元年”。
但934年比較討厭,明明是同一年,卻要分成三個年號,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三個不同的年份,極易造成表述不清、理解錯亂。為了方便,我直接使用公元紀年。
孟知祥改元“明德”,似乎是號召後唐的封疆大吏們棄暗投明、歸附德政。
山南西道位於秦嶺以南,像引弓待發的箭矢。南下突破漫天關,就是利州,過了利州就是劍門關,劍門關就是蜀地的生命線。所以山南西道對蜀地來說,既是瞄準自己的利箭,又是重要的戰略縱深,要想蜀地高枕無憂,必須把防線推進到大散關,而不是漫天關、更不能是劍門關。
蜀人不得山南西道,睡覺不踏實,總處於被動防禦態勢。
如果將秦嶺之南的土地全部得到,那麼蜀地將名副其實地固若金湯,把秦嶺作為北城牆,把大散關當成北城門,出大散關之後,就是鳳翔,鳳翔再往東是長安。
鳳翔既是長安的西大門,又是遏制大散關的重要戰略據點。如果說山南西道是引弓待發的利箭,那麼鳳翔就是中原王朝對蜀態度的底線。如同幽州是對待契丹一樣。
如果不能在興元府(山南西道)擋住蜀人,那就只能在鳳翔;如果不能在鳳翔擋住蜀人,那就只能在長安;如果不能在長安擋住蜀人,那麼……全國蜀維埃。
而李從珂是在鳳翔起兵,一路向東,戰爭持續的時間不長,但仍造成了相當明顯的虹吸效應,使得山南地區在政治、軍事上出現真空。
孟知祥趁虛而入。
李從珂鳳翔起兵時,派人遊說興州刺史劉遂清(劉鄩之侄,劉遂雍堂兄弟)。劉遂清左思右想,還是拒絕了李從珂的邀請,持觀望態度。
於是,他見到了堂兄弟劉遂雍獻出長安歸順李從珂、見到了朝廷大軍望風披靡、見到了李從珂一路順風順水地進入洛陽,改元大赦……
劉遂清的腸子都快悔青了,恨自己有眼無珠,愣是把一手“開國元勳”的好牌打得稀爛,於是趕緊率領手下的部隊前往洛陽,表示歸附,請求治罪。
他這一走不要緊,把駐防三泉、西縣、金牛、桑林的所有部隊全部撤走,使得興元府以西的多處軍事要塞成為不設防的旅遊景點。
孟知祥豈能無動於衷?當機立斷,派兵依次接收,不費一兵一卒、一槍一彈,蜀人盡得大散關以南全部城鎮。
李從珂接見了劉遂清,恨不得把這傢伙千刀萬剮,責其失地之罪。但為了顧全大局,還是選擇了原諒他。
後蜀大將張業率軍進駐興元府、洋州,山南西道以西的殘存城池孤掌難鳴,面對後蜀不斷加大的軍事投入,階州刺史趙澄也獻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