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一言喪邦(第2/2頁)
章節報錯
盧文紀水平不高卻大搞官僚主義,姚顗徒有其表,馬胤孫尸位素餐,李崧、呂琦雖有才能卻不得信任……誰才是李從珂既重用、又信任的人呢?答:薛文遇。
李從珂激動地難以入眠,非常興奮地把這個計策告訴給了薛文遇。
不料薛文遇卻給李從珂當場潑了一盆冷水,“陛下貴為天子,卻低聲下氣地侍奉夷狄,難道就不覺恥辱嗎?再說,萬一這幫蠻夷提出要遵循和親傳統,向陛下索要公主,我們到時候怎麼辦?”
李從珂呆立當場。在薛文遇強大的愛國情操的對映下,李從珂自慚形穢,覺得自己是那麼渺小卑微,是叛徒、是漢奸,永世唾罵。
薛文遇不依不饒,進行了殘忍的補刀,對李從珂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暴擊傷害,他為李從珂極富深情地吟誦了唐代詩人戎昱的詩《詠史》(又名《和蕃》):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這首詩的用辭比較通俗易懂,大意是說漢朝的史書上記載這“和親”這個缺心眼兒的餿主意,江山社稷要靠明君聖主,豈能靠婦人(和親)?不要妄想著用美女代替干戈。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國力下降,於是積極採用和親政策,有傲骨的文人將其視為奇恥大辱,痛心疾首。詩人戎昱於是借古諷今,拿漢朝的和親政策諷刺當局。
據說,唐憲宗時,曾與大臣們討論對外政策,而大臣們卻一致主張和親,這令憲宗皇帝相當失望,於是靈機一動,當場背誦了這首《詠史》,並說道:“戎昱要是還活著的話,就賜他朗州刺史!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主張和親)這傢伙,真是個懦夫!”
大臣們心領神會,知道了皇帝的態度,於是絕口不再提和親政策。
如今,薛文遇效法唐憲宗,為李從珂吟誦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特別是其中這句“社稷依明主,安危託婦人”,被薛文遇搖頭擺尾、陰陽怪氣地吟詠出來,直接讓李從珂無師自通了一項川劇絕學——變臉。
李從珂的臉青一陣、白一陣、紅一陣、黑一陣、黃一陣……
震驚、後悔、憤怒、羞愧、自責、慶幸……
李從珂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全面否定了呂琦、李崧的建議。
第二天,李從珂緊急召見呂琦、李崧,單獨召見。
二人並不知道事情已經起了變化,聽到皇上緊急單獨召見,還以為是要加快與契丹結盟的程序,臉上喜氣洋洋,半路上打著腹稿,準備更深一層地闡述與契丹結盟的戰略思想。
接過剛一見面,還沒來得及施禮,李從珂就暴跳如雷,劈頭蓋臉給了二人一頓臭罵,“你們通曉古今、滿腹經綸,應該盡職盡責,殫精竭慮,開創萬世太平才對。可你們,竟然想出這麼個餿主意,我只有一個寶貝女兒,乳臭未乾,你們卻打算把她拋棄到沙漠,出賣給蠻夷,你們是何居心?還想把百姓的血汗錢、贍養帝國軍隊的軍餉拱手送給蠻夷,你們又是何居心?說,你們到底安的什麼心?難道是契丹派來的奸細嗎?死叛徒,狗漢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