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做了七年皇帝,裝了七年孫子。這個帝國天子、萬乘之君,七年來妥協隱忍,抱著“大丈夫能伸能屈”的信仰,屈了一輩子。他的故事告訴人們,不要迷戀鍋,鍋也只是一個大一點兒的杯具。

前文已經有這位明宗皇帝的評價,在此不再贅述。

我們只想搞清楚明宗末年的這次政治鬥爭的基本邏輯。

按照史料的記載,似乎李從厚獲得了充足的人氣,群臣擁護。然而李從厚在位僅僅五個月,就被輕鬆推翻。

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朱溫——朱友珪——朱友貞,所謂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的宋王李從厚,非常像朱友珪,僅僅作為一個過渡,或者說是各方勢力博弈的權益之計,是大佬們“中場休息”的默契。

一般來說,被當成過渡棋子的人,需要具備一個基本要素——勢單力孤,這樣才易於被掌控,不會出現扮豬吃虎的慘劇。古今中外,有不少翻車的例子,比如唐宣宗,長期被人們當成智障,是王公貴族們的取笑物件,所以在多方勢力角逐、博弈而毫無結果的時候,才不約而同地把他扶上皇位,等待大家暗中決出勝負,再行廢立之事,結果翻車了。

而在明宗末期,李從厚就不幸被某利益集團選中為一枚政治棋子,他的唯一價值就是抗衡李從榮。

換句話說,“群臣”之所以擁護李從厚,是因為不擁護李從榮。

那麼問題就來了,誰在擁護李從榮呢?或者,誰必須竭力反對李從榮?

不可否認的是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很多真相被隱藏、篡改,即便是編造篡改,也該編的有鼻子有眼、像模像樣,可總有些記載是七零八落、缺枝少葉,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給後世研究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

比如這次政治風波,有一個人的立場就很難準確把握,而這個人的能量又不容忽略,甚至說能起到關鍵作用,這個人就是王德妃。

王德妃是否支援李從榮?

造成迷惑的原因,就是在權威的史料中,有關二人的記載存在著矛盾。一方面說王德妃對李從榮一直很優待;一方面又說王德妃在誅殺李從榮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德妃既然在除掉李從榮的方面出了大力,理論上就是擁護李從厚的功勳,而李從厚在登基後,非但沒有感謝王德妃,還差點兒要把她趕走,幸虧有曹太后袒護,才勉強留在宮中。

這就有意思了,如果王德妃反對李從榮,同時還不支援李從厚的話,那麼……難道是站臺李從益?

李從益雖然不是王德妃親生,但自一出生便“過繼”給王德妃,且李嗣源早就金口玉言,說這是唯一生在皇宮的孩子,我很愛他。

如果李從益能夠坐上龍椅,那麼王德妃便能母以子貴,說不定也能從“妃”轉為“後”,因為後唐有顛倒嫡庶的先例。

而且李從益年紀幼小,如果承繼大統,難免要由王德妃垂簾聽政,這也有先例,鄰國契丹不就是這樣嘛。

特別宣告,一家之言,個人觀點,細思極恐,概不負責,雷同與否,純屬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