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誰是接班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誰是接班人?】
政治鬥爭中,哪有什麼是非無辜?唯有政治立場之分,站錯隊,就是死路一條。所謂成王敗寇是也。
面對馮道等人的據理力爭,朱弘昭理屈詞窮,迫不得已,說出了一句大實話:“如果李從榮成功了,今天被清算的‘賊子’就是你我這些人了,誰還能不被滅族?我們幫他們開脫,萬一被指責包庇,把我們也劃入‘李從榮黨羽’怎麼辦?”
高輦是當之無愧的“李從榮黨羽”,他精通作詩,甘當李從榮走狗,為李從榮積極出謀劃策。此前,大將康知訓曾與諸將密謀,要除掉李從榮,訊息走漏,被李從榮得知,於是高輦就勸李從榮用“鴻門宴”先發制人,殺死康知訓。
那時的李從榮羽翼未豐,擔心擅殺朝廷大將會引來大禍。高輦勸道:“子弄父兵,罪當笞耳。若不然,悔之晚矣!”
李從榮優柔寡斷,最終也沒能實施這場“鴻門宴”。
李從榮兵敗天津橋,高輦狼狽逃竄,逃到一戶農家,手忙腳亂地給自己來了一套洗剪吹,落髮為僧,想矇混過關,因形跡可疑而被追兵捕獲。
高輦畢竟滿腹經綸,雙手合十,口尊“阿彌陀佛”,一口流利地佛教經典倒背如流。康知訓見眼前這位“和尚”與高輦有幾分相像,也不敢亂來,於是讓人取來成套的官服,給他穿上。
變裝秀之後,康知訓“哈哈”一笑,“別裝了,沒錯,就是你!”
高輦自知難逃厄運,也不再狡辯,而是淡定從容地隨口吟道:“朱衣才脫,白刃難逃。”神情自若,無比鎮定地迎接命運的宣判,被康知訓斬首。
最後,劉瓚、王居敏等人或是被無限期流放,或是被貶官發配。竟然沒有發生大規模流血清洗。
從唐朝末年的懿宗皇帝開始,到今天的後唐明宗,“李從榮政變”是後期處置最溫和的一次,沒有之一。起兵謀反,武裝衝擊皇宮,如此重大的惡性案件,其受牽連人數之少、懲罰力度之微弱,世所罕見。
而這種仁慈的背後,真的是馮道、馮贇等人的據理力爭嗎?
透過李嗣源在“李從榮政變”的前後表現,也可以從側面看出身處政治漩渦中的李嗣源的無力,雖然我們難以揭開這層黑幕,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李嗣源絕對沒有佔到主導權。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對李從榮幼子的誅殺。身為皇帝,李嗣源已經明確表示要特赦他,留他一命,但“群臣”卻堅持斬草除根,而李嗣源也不得不大哭著接受。
就在李從榮發動政變的六天後,11月26日,李嗣源終於在雍和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群臣議諡,最終由馮道定為“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
李嗣源是烈士子弟,根紅苗正。父親是李國昌的愛將,曾立大功,他死的時候,李嗣源年僅13歲,卻精於騎射,武藝絕倫,李國昌誇讚道:“英氣如父,可侍吾左右。”後來,將李嗣源分配到李克用身邊。
之後,李克用在汴州遭遇“上源驛事變”,當時李嗣源年僅17歲,冒著槍林彈雨護送李克用翻牆脫難。之後被李克用收為養子,賜名李嗣源。
在河東集團的發展過程中,李嗣源屢屢嶄露頭角,立功赫赫,成為河東集團的重要將領。李克用死後,李嗣源繼續效忠李存勖。
李存勖猜忌勳舊,不斷予以打壓,並最終將他“逼反”,使得李嗣源在60歲那年登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