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李嚴使蜀(第2/2頁)
章節報錯
宋光嗣的堂弟——宦官宋光葆,也與李嚴終日舌戰,“與語終日,服其機變”,隨後,宋光葆給王宗衍上了一道奏表,請求務必誅殺李嚴。
該表收錄於《全唐文》,開頭先扯下後唐的政治遮羞布,指出他們是“冒李氏之苗裔”,消滅後梁的喜悅讓他們狂傲自大,此番派使節來,言語間毫不掩飾對我們蜀地的輕視和敵意,恐怕兩國即將交惡,我們最好做好戰鬥的準備。
接下來,宋光葆給出了一份詳盡的軍事部署,按照這份部署,前蜀進可以與後唐問鼎中原,退可以割據蜀地成鼎足之勢。
於是,王宗衍任命宋光葆為梓州觀察使充武德軍留後。
關於宦官宋光葆,也存有一定的爭議。有人因其是宦官,又是宋光嗣的堂弟,所以先入為主地認為宋光葆也是禍國殃民的壞太監,由此推斷他此番上表就是為了出鎮一方節度,為自己撈取軍權,並且成功了。
“主戰派”的宦官宋光葆,究竟是為了一己私利,還是為了蜀國蜀民?現在還不能下結論,等後唐大軍兵臨城下時,自有分曉。
李嚴在前蜀逗留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李嚴親眼目睹了王宗衍朝廷的腐朽墮落、荒淫無道,王宗衍不但不為收斂,反而要主動向李嚴展示蜀地的繁榮富庶。王宗衍熱情地邀請李嚴參觀上清宮,沿路的成都百姓全都穿綢裹緞、穿金戴銀,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當然,這很有可能是王宗衍故意安排的群眾演員,為的就是向李嚴炫耀蜀地的富足,來回擊“天朝上差”李嚴的傲慢無禮。
李嚴此次出訪,還肩負著一個李存勖的私人任務——購買珍玩錦繡。只因蜀地以盛產蜀繡,且繁榮富庶多珠寶珍玩,正好能滿足李存勖對驕奢淫逸的幻想。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嚴居然空手而歸。
面對李存勖的質問,李嚴道出了一個令李存勖火冒三丈的原因:
前蜀實行極為嚴格的貨物管制,各種錦繡珍玩都被禁止出境,而只有粗劣低質的才可流入中原,這些准許出口到中原的低檔貨,還配有一個專屬名詞——“入草物”。
“草”字在古時的主要意思是山野、民間等,故有“落草為寇”之說。王宗衍把流入中原的貨物稱為“入草物”,是對中原人歧視蜀地的回應,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
李存勖聽罷,不禁大怒,當場吼道:“王宗衍豈能免做‘入草人’嗎?”
李嚴趁機向李存勖奏報前蜀虛實,說王宗衍其實就是個弱智兒童(實童騃),貪玩好色,身邊盡是奸佞小人,輔政大臣王宗弼、宋光嗣等全是媚上欺下之徒,貪汙腐敗……前蜀已經是一座搖搖欲墜的破房子,只要大國出兵,在大門上踹一腳,它就會立刻土崩瓦解。極言蜀地人物富盛而君臣驕盈。
李存勖對自己的德行非常自信,不認為李嚴實在指桑罵槐。
天下未向後唐稱臣者,唯淮南與前蜀。李存勖有秦王掃六合之雄心,有混一天下之壯志,在先徵淮還是先伐蜀問題上,李存勖有過短暫的猶豫。
當時有很多人主張先徵淮,因為蜀地崇山峻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一直是唐朝皇帝的御用避難所,況且蜀地已經被王建苦心經營了近三十年,手下兵多將廣、糧草充足,又恃天險,不宜圖之。
然而在李嚴情報工作的支援下,李存勖最終下定決心,把前蜀列為首要征服目標。當高季昌來朝見時,李存勖曾故意說自己打算先進攻淮南,來試探高季昌。高季昌則勸李存勖先伐蜀,並列舉了伐蜀的好處和徵淮的弊端。
高季昌的話句句說在了李存勖的心坎兒上,李存勖因此認為高季昌對自己忠心耿耿而龍顏大悅。
實際上,高季昌後來親口對親信承認,自己之所以勸李存勖先伐蜀,正是因為伐蜀是不利於後唐的,自己誠心往溝裡帶李存勖,以此達到消耗其實力、從而保全荊南的目的。
這就有意思了:李存勖心裡想著伐蜀,嘴上卻說徵淮;高季昌心裡想著徵淮,嘴上卻說伐蜀。二人相談甚歡,皆大歡喜。這就是權術的遊戲,這就是人心叵測的趣味。
這次後唐伐蜀的戰爭,堪稱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它的過程匪夷所思,它的結果更是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