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河北淪陷(第1/2頁)
章節報錯
數月後,劉鄩終於來京師述職,不出意外地遭彈劾,被追責故元城之敗,貶官、奪權、外放。
為填補黃河沿線的防禦缺口,朱友貞命令捉生都指揮使李霸,率一千人進駐楊劉(今山東省東阿縣,古黃河南岸渡口之一)。李霸出發的當天,就發動兵變,在京城縱火劫掠,並進攻皇城正南門。
朱友貞親自登上城樓指揮平叛,變軍把油澆到布上,再把布纏裹到長竹竿上,然後高高挑起來,打算焚燒城樓;龍驤軍指揮官王晏球發現變軍都沒穿盔甲,於是果斷出動騎兵衝擊;朱友貞在樓上忽然看到龍驤軍騎兵,驚呼道:“怎麼是龍驤軍?”王晏球趕緊解釋說龍驤軍是平叛的,叛亂的只是李霸的一個加強營;不久之後,李霸及其變軍被全部屠殺,叛亂平定。
《資治通鑑》用大量篇幅描寫了戰鬥細節,卻對最關鍵的問題隻字不提:李霸為何叛亂?
當我們提取幾個關鍵詞:叛變,皇城,龍驤軍……細思極恐啊!
深入分析,就會愈發覺得詭異:
1,兵變的訴求是什麼?如果是求財,劫掠兩市即可,為何還要進攻皇宮?殺皇上,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2,李霸僅有一千人,裝備也不是特別精良(賊無甲冑),卻能在京師興風作浪,不僅大肆剽掠,還能對皇城造成威脅,以至於險些把皇上做成掛爐烤鴨。禁軍哪裡去了?衛戍部隊哪裡去了?
3,龍驤軍真的與之沒有任何瓜葛?
4,為何朱友貞見到龍驤軍後,會大吃一驚?他吃驚之餘,脫口而出的話到底該作何分析?
史籍載,朱友貞大呼“非吾龍驤之士乎,誰為亂首?”這句話究竟該怎麼翻譯,殊堪玩味。
朱友貞的成功上位,離不開龍驤軍的支援。而在後梁最高權力更迭的過程中,也總有龍驤軍若隱若現。朱友貞跟龍驤軍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
朱友貞到底在驚訝什麼?
5,叛軍在京城鬧得天翻地覆,而當朱友貞在叛軍中認出龍驤軍之後,叛亂馬上就被鎮壓,包括首領在內的全部叛軍被誅殺殆盡。
平叛的龍驤軍為何扮豬吃虎?李霸是否是被殺人滅口?
我個人認為,李霸兵變遠沒史籍記載的這麼簡單,很可能是一次失敗的宮廷政變,背後應該有高層人物參與。
這次兵變(政變)對朱友貞的精神打擊是極大的,從此之後,朱友貞對“外人”的信任蕩然無存,他只相信趙巖、張氏兄弟等親信,將“外戚幫”視為心腹,地方藩鎮、元老功臣、特別是宗室手足……全都是潛在的敵人!
【河北淪陷】
劉鄩偷襲太原失敗之後,接替牛存節駐紮黃河前線的王檀,密奏朱友貞,請求開闢第二戰場,徵調關西各軍從河中地區北上,偷襲太原。朱友貞立即下令河中護國軍、陝州鎮國軍、華州感化軍、同州忠武軍集結精兵三萬多人,出陰地關,閃擊太原。
前文分析過,梁晉沿黃河對峙,太行山完全在河東勢力範圍之內,不利於東西兩線調動支援;並且由於河中地區在後梁的控制之下,雙方實際並非是劃河而治,在黃河中段,後梁的勢力範圍是延伸到黃河以北的,也就是對河東形成了半包圍。
當太行山以東的河朔地區陷入僵局的時候,後梁就可以從河中地區出發,偷襲太原。